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行業統計調查,今年7月份,五大發電集團的風電業務利潤虧損1.4億元,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利潤環比降低8.2億元。風電產業獲利困難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前期受樂觀預期激勵大規模上馬的風力發電設備現已遭遇到產能“相對過剩”的尷尬。研發實力短腿與入網技術壁壘捆縛了我國風力發電產業的活力。扭轉這一局面的關鍵在于,尊重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引導風電產業回歸到先嚴格技術標準,其后開展市場實踐的正常發展路徑之中。
事實上,我國風電產業在經歷了發電機組“大躍進”式投產熱潮之后,便整體放緩了前進的步伐,并網困難成為橫亙在產業發展之路上的一塊“頑石”,而這才是困擾風電產業的主要癥結所在。
風電是一種間歇性電源,我國陸地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而用電負荷中心在東部,這就對電網儲存、傳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形之下,我國西北部地區電網結構相對薄弱,技術改造短期內難以與新能源發電需求相匹配,從而引致風能發電機組大量閑置的結果。設備市場產能過剩的局面又引起制造商間的惡意競爭,在風電機組及配套設備市場上屢現“低價低質”問題,進而在風電市場上形成了惡性循環。
其實,風電利用的環保性主要體現在終端消費環節,而發電機組的生產制造過程卻具有污染性。由此,主管部門對于風電產業何去何從也陷入到困惑之中,以至于無法給出明確結論。
縱覽海外風電市場的成長軌跡,許多國家都是事先明確了風電優先上網、政府補貼電價、可再生能源配額方式等產業規劃,此后再著手進行風電技術的孵化工作。我國風電產業正是因為忽略了對入門要素的培育工作,才導致如今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而只有回頭對這些核心環節進行“補漏”,才可能重新提振風電的市場信心,以效益帶動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