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風電場低電壓改造工作的軟件部分有些“卡殼”時,北京電力調度通信中心方式處處長趙瑞頓了頓,接著說:“我們還是希望進度盡量再提前一點。”
10月20日一大早,霧氣彌漫在京城上空,不時飄下淅淅瀝瀝的雨滴,氣溫也比前兩天低了些。北京電力調度通信中心副主任鄭廣君帶著趙瑞等人從單位早早出發,乘車駛上京藏高速北京段,一路向北。幸運的是,一路上,八達嶺等“著名”堵點沒給他們造成什么麻煩。兩個多小時后,他們來到了京能清潔能源公司所屬的鹿鳴山官廳風電場。
這天風并不大,在霧靄掩映下,從遠處看,官廳水庫南北兩岸散落的一座座緩緩轉動的白色風機,恰似一個個在水邊搖曳生姿的少女。而鄭廣君他們沒時間欣賞景色,與風電場的安全生產負責人一同走進了會議室。
進入11月,位于北京北部風口處的鹿鳴山風電場將進入冬季的電力大發期。今天,鄭廣君他們主要是再次梳理各項風電管理規定,檢查風電場設備改造情況。
“您這里35千伏系統整改情況如何?”
“我們請來華北電科院工作人員測試了所有開關柜、干式變壓器和電纜接頭,后續消缺已經做完了。另外我想問一下,如果我們想更換一套軟件系統,需要重新走審批手續嗎?”
“不需要,您只要按照常規改造審批流程申請就行,不會麻煩。”
鄭廣君幾人與風電場安全生產部負責人有問有答,涉及風機接入電網的分組情況、低電壓改造的時間進度、SVC裝置投入情況以及PMU子站建設、GPS時鐘同步等相關問題。最快在11月底前,鹿鳴山風電場將完成全部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改造工作。
調度處處長李杰等另外幾名專業人員離開會議室,到風電場現場抽查風機的接入設備、控制系統運轉狀態等情況。
每年迎峰度冬前,北京市調的員工都會到這里例行檢查。今年風電場低電壓穿越改造、安裝風功率預測系統,還有二期加密24臺新風機,項目特別多,所以安全檢查的次數也比往年多。
離開會議室,在風電場的中央控制室,鄭廣君又拿出隨身帶著的文件,指著一份《華北地區風電場并網運行管理規定》問值班員是否看過這個。值班員立刻說:“有,有,你們之前發了郵件,我們早就下載下來看過了。”
這天,趁著風不大,風電場一期工程有一組串接的8臺風機正在進行低電壓穿越改造。總共100臺風機的運行情況在中央控制室的監控屏上一目了然,白色圖案代表正在運行發電的風機,青色圖案代表處于檢修狀態停運的風機。
下午兩點多,北京市調的工作人員在反復交代完安全注意事項后,準備往回趕。回程的路上,霧氣依然很重。“他們辦公樓還沒建成時我就來過,每次都匆匆去匆匆回。”方式處專工王衛說,“我從2008年開始和風電場打交道,但畢竟不是做發電的,每次去一般都還要到風機前遛一遛,一邊看一邊更深入地了解。”
□采訪手記
官廳風電場少人知
本報記者 張超義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很多北京人都知道西北邊有個官廳水庫,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水庫邊上有個地方叫鹿鳴山,那里還有個風電場。
這座距北京市中心100千米的風電場是北京目前唯一的風電場,建于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2008年1月20日,風電場第一臺風機并網發電。至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已達15萬千瓦,平均每年可向北京輸送3億多千瓦時的清潔電能,滿發時的電量幾乎可以滿足整個延慶縣的供電需求,富余電量還可支援門頭溝、海淀、昌平等區。
風電場正在進行的幾項技術改造,都是北京市調的工作人員前幾次來落實的。改造完成后,風電場發電能力、并網安全運行水平都將大幅提高。(文/張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