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市場一直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其規模已經躍居全球首位。過去12個月,中國風電市場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稀土價格不斷攀升、因故障穿越能力不足導致的并網問題,以及政府新出臺的銀行政策等等。芬蘭變流器和發電機供應商斯維奇就中國市場是否能夠解決當前面臨的挑戰,恢復增長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未來12個月,將會如何發展?
過去兩年中,大量新進入者蜂擁而至,加之因產能過剩而導致的瘋狂價格戰,最終使中國風電市場陷入了過飽和狀態。“其結果只能是質量低劣,”斯維奇業務發展總監Carlo Cecchi說道,“無論是風電相關產品的質量還是發電量,都是如此。”
中國市場一直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尤其是在過去四年間,各種新的參與者和供應商從世界各個角落紛至沓來。中國企業去海外市場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卻因質量、思維方式和政治方面的問題而遭受挫折。中國企業往往采用低價的方式獲取市場份額,而并不重視可靠性和質量。
2011年,由于庫存過多,和業主簽訂合同的付款周期長等原因,中國很多主要風機制造商現在都面臨著庫存高企,現金流量告急等問題。
風機價格在2007年至2010年間下跌了43%,在2010年第四季度,則進一步下跌了18%。而同時整機廠商的成本在上升。
2011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首次出現下跌,同比跌幅達到20%。展望未來,2012-2016年間,這一過熱的市場年增長率估計將降至8–10%。
“總體而言,風電市場將繼續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但是,作為供應商,我們應協助整機廠商選擇合理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使之在風電行業獲得可持續發展。此外,電網企業在談判中將擁有越來越大的話語權,”Carlo解釋道。
他估計,“進軍西方市場”可能會是一個比較系統化的策略,并將會在政府的推動下通過當地開發商完成。中國風機制造商的另一個方法是以產品和發電質量為動力,進軍越南、美國、南美等目標市場。
目前主要面向中國國內市場的幾大電力公司將利用其貿易盈余積累的外匯開展并購,并通過這一途徑逐步進軍美國和澳大利亞市場。
最大的轉變會是什么?
中國風電市場最初的困難源自風機的安裝,而非并網問題。截至2010年底,在44.7 GW總裝機容量中,未并網裝機容量高達30%。為此,國家能源局自2011年初開始,頒布了一系列新規定,包括有關強制性要求低壓穿越性能達到一定能力的規定。
“長期來看,這些規定對中國有利,”Carlo解釋道,“盡管在開始時,它們可能會增加項目開發的成本,但最終將有助于淘汰掉不合格的開發商。這一轉型的目標十分簡單:提高風電機組的并網率和發電質量,在靠近最終用戶的地方建立風電場。”
“這些嚴格的規定顯然將淘汰所有財務狀況和研發實力不符合要求的小企業,”他補充說道,“反過來,這將導致優勝劣汰,使大中型風機制造商獲益。一些小企業也可能被大企業兼并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