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種情形,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來消化要素成本的上升。”蘇波說。
回顧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在這場危機中紛紛提出“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理念,積極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則利用比我國更低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吸引資本,搶奪市場。
“發展和崛起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尋常的事。”蘇波認為,今后一個時期各種難以預料的競爭和干擾還會不斷出現,能否在圍追堵截中突出重圍,考量著中國人的勇氣和智慧。
自主創新:轉型升級邁向價值鏈高端
如果說我國工業經過新中國成立后頭30年的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通過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大”,那么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使命就是實現“從大到強”的歷史跨越。要實現這一飛躍,自主創新無疑是最重要的引擎。
“只有擁有自己的技術和設備,才能掌控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命運。中國入世10年來,很多民族自主品牌汽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老百姓的視野中,但大多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要盡快縮短與世界汽車強國的距離,我們還要在研發和制造水平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周聚民的話,道出了很多中國企業的心聲。
蘇波表示,圍繞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升級的目標,未來5年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將著力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重大技術改進,很難指望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會實現質的提升。同樣,沒有重大技術發明和突破,新興產業也不可能誕生,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就是新技術,它遵循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產業興起的基本路徑。”
“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號角已全面吹響。
據苗圩透露,整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引導工業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到“十二五”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重點骨干企業達到3%以上。同時,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技術裝備投資占技術改造投資比重和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裝備投資占技術裝備投資比重也將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