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新能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由于設備技術落后,我國發展新能源的成本還比較高,嚴重阻礙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相對于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來說,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風險大,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還普遍存在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等制約因素。新能源企業的高投入和高成本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成為制約中國新能源發展的瓶頸之一。
雖然近期受金融危機影響,能源價格出現回落,但能源短缺的問題并未消失,下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到來時,能源問題仍將是突出問題。
對此,能源專家認為,我國要解決好能源供應問題,可持續地滿足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要,除了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高效和節能型社會外,還應高度重視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努力增加能源的供應渠道和供應量,促使能源供應多元化,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
同時,培育現代能源產業,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是個大趨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認為,我國能源分布不均衡,為達到我國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消耗量的10%,必須發展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10%的目標是2007年4月出臺的“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的,為實現這一目標,能源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
對美歐日韓等發達經濟體在應對危機中抓緊推進新能源發展的舉措,張國寶指出,這里有從戰略角度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在能源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把握主導權等多方面的考慮。
多位專家對新聞周刊表示,中國無論是為了改變能源發展中存在的結構不合理、環境壓力大等現實問題,還是從有效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和應對全球變暖考慮,都需要把新能源發展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加以重視。
也正基于此,今年2月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新能源尤其是核電和風電的發展,便迅速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數據顯示,目前核電裝機僅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1.1%,僅占一次能源消費的0.77%,不僅同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為了適應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需要,全國能源工作會議透露,今年將加快研究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風電發展目標和建設規劃,此前公布的預期目標都將作大幅調整。事實上,以風電發展為例,現實的發展已經超過了規劃目標。據國家能源領導小組相關人員介紹,中國風電裝機容量2008年突破了1000萬千瓦大關,到2010年將有望達到2000萬千瓦。而在2007年8月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10年規劃的風電裝機容量僅為5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