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我國風電產業質量,國家能源局做了不少工作,去年還特意發了“373”號通知(筆者以為應上升為“辦法”),為落實該通知,春節前即委托中國風能協會和水規總院等相關部門拿出可操作的細則,希望盡快提高我國風電產業的質量。
然而,加強管理只是外部控制手段,能否達到目標,還要看是不是能夠內化為企業自覺自愿的行動。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在要規模、要速度又不增加成本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肯德基的一套做法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值得風電企業借鑒。
去過肯德基用餐的人都知道,每個店做出來的炸雞基本相同,即使從來沒有做過炸雞的人,在肯德基接受短期培訓即可做出質量相同的產品,原來這是靠一套看似笨拙和機械的流程做到的。
據熟悉肯德基的工作人員介紹,創立之初,肯德基挑選出做炸雞最好的師傅,仔細研究他做炸雞的流程,分解他的每一個動作,再把這一個個動作寫入培訓手冊,作為公司的制度固定下來。
比如,做香辣雞翅,雞翅下鍋之前先要拌,把配好的原料粉倒入拌槽后,規定每一鍋只能拌30個以下的雞翅,多了就會影響質量。攪拌過程也是機械的,即“插入翻起,對折挑起”三次,之后,用篩子篩出雞翅,放入清水中上下三次,注意,如果少于三次,雞翅裹粉就會偏少,如果多于三次,則裹粉過厚。再倒入攪拌槽,重復“插入翻起,對折挑起”四次,注意,全套流程共七次,如果少于七次,則雞翅裹粉不夠,炸出來后落線干癟,多于七次,炸出來裹粉則偏多,既廢油又臃腫,接下來,篩出裹好粉的雞翅,準備下鍋。鍋中的油是特制的了,不過重點是油溫受自動化控制(而我國的大廚多是憑經驗判斷),只有達到最佳油溫時,設備紅燈亮時才能下鍋,下鍋后,烹炸時間也是自動控制,精確到秒,炸好后設備會“滴滴”響,提醒出鍋,并且在烹炸過程中也規定,廚師必須晃動兩次。做炸雞的過程中,細節的規定還有很多,如雞翅過水用的清水,規定必須四鍋換一次水、拌雞用的面粉必須四鍋篩一次、拌雞臺必須四鍋清潔一次等等。如果嚴格按照這套簡單又機械的流程,沒有炸過雞的人,經過簡單培訓即可做出質量相同的炸雞,每個人都可以在短期成為大廚,即使不完全遵守操作流程,質量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出入。另外,為了貫徹按流程操作,肯德基通過監控、提醒、培訓、晉升等各個環節重復其重要性,假以時日,大部分員工就養成了不按流程就別扭的習慣,從而把外部灌輸逐漸內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而我國的連鎖餐廳往往出現一個店一個味兒,過于依賴有經驗的大師傅,歸根結底是沒有把最成功的經驗分解為操作流程,再制度化,沒有把復雜勞動變為簡單操作,再常態化,沒有把外部規定內化為自覺行動,再習慣化。
反觀風電產業的質量控制,以葉片打磨為例,可以借鑒肯德基管理經驗,把企業中做得最好工人請來,仔細研究他們的每一動作,加以完善、形成制度。這套流程要細到葉片打磨多少次為最佳、打磨多少次需要更換打磨紙、葉片模具澆筑多長時間最合適,自動化控制,精確到秒而不是分鐘和小時,操作臺多長時間或打磨多少次后必須清潔一次,打磨的方法,要像肯德基那樣,橫幾下、豎幾下,形成類似“插入翻起、對折挑起”的口訣……精細化、流程化、制度化、常態化,制定這樣的流程,先開始會很費精力,而一旦做出來,后面就簡單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那種差不多就行、靠經驗、靠責任心、靠態度的工作方法注定不能長久地保證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