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風電企業熱火朝天的發展導致上百億千瓦時風電電量被棄,那邊電網消納風電的積極性不高,一直以來困擾風電企業發展的難題再次被提起。
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稱,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風電電量被限發,創造歷史最高值。
最近幾年,我國風電行業發展迅速,風電企業積極地跑馬圈地,各種風電項目紛紛上馬。但是由于電網并無法接受風電入網等問題,風電發展不得不放慢前進的腳步。
風電場窩電嚴重
最大原因在于被電網嫌棄
經過這幾年發展,中國2010年就已經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風電裝機國,但由于風電并網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使得中國一直無法成為最大的風電利用國。
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因電網建設跟不上,很多風電場“窩電”現象嚴重,造成大量能源浪費。2011年去年全國有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量被棄。
根據電監會的統計,2011年我國部分省市風電棄風達20%左右,“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一些風資源豐富的地區或超過30%,直接經濟損失達近百億元。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昂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如此高比例的棄風限電更凸顯出電網滯后在中國風電發展過程中的阻礙作用。
“電網對這種清潔低碳能源的浪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昂說,國家電網公司2010年提出的‘大風電融入大電網’的口號,現在看來還是個口號。
“目前風電入網在技術上已經不是問題,之所以會出現上千億瓦風電電量被棄,是因為電網的調度問題,不愿意讓穩定的火電給不穩定的風電讓路。由于風電具有波動性,電網需要搭精力和財力去做很多前期工作。”
此外,除了上述問題,風電企業本身發展過快也是造成風電電量被棄的一個主要原因。
雖然風電并網問題還未解決,但仍舊沒有擋住風電企業“大躍進式”的發展。
據了解,目前風電大約有30%~50%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針對此情況,國家能源局日前下發的“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顯示,與第一批風電規劃核準2883萬千瓦的規模相比,第二批擬核準項目計劃減少了1391萬千瓦,降幅近五成。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發展速度與電網建設規模不相配套。受風電產業高速發展,地方過量審批等因素的印象,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了電網容納能力,這必然導致部分風電難以并網。
同時,李昂還指出,去年風電由于電網調度問題白白浪費的這100億度發電量,幾乎相當于2010年青海全省的火電煤炭消費量,而這100億度的風電還可以帶來1000萬噸二氧化碳的減排。如果風電并網調度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將會使中國的節能減排努力大打折扣。
風電入網難增利潤
反增電網管理難度
實際上,風電入網問題一直是制約風電發展的一大問題。
由于風電的不穩定性對電網安全運營帶來的沖擊較大,國家又沒有出臺相關的經濟補償措施,電網吸納風電入網的積極性不高。
中金公司在今年2月就風電并網問題與國家能源局和中國風能協會進行了交流。
國家能源局和中國風能協會均表示,中國風電發展所遇到的問題是長期問題。電網接入只是制約風電發展的三大問題之一。電網接入風電不能增加利潤,反而增加了電網管理難度,因此不積極。電網管理難度體現在風電時有時無對電力潮流的沖擊以及風電發電功率曲線和負荷曲線的時間錯配。
同時,還存在與其他電源的沖突。風電的強波動性必然要求其他電源特別是煤電進行調峰,煤電盡管具備調峰能力,但降低功率會增加單位煤耗,減少煤電企業的利潤,因此發電商和地方政府都不會支持。
此外,建設資金緊張。這既跟銀根緊縮有關,又和發電企業經營困難有關。
因此,中金公司認為,如果上述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風電行業依然沒有轉機。
而需要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法》和國家有關部門都明確規定,電網企業要確保按國家規劃建設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和國家規定的價格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
李昂指出,但由于沒有規定如果不收購會受到怎樣的懲罰,電網沒有動力去接納風電。從這個角度講,電網是在知法犯法。電網不配合嚴重阻礙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需要給電網強制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
此外,《可再生能源法》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費用分攤的實施細則中都對電網企業收購風電給予一定的補償,比如不到50公里每kW·h補助1分錢,50~100公里補助2分錢和100公里以上補助3分錢,以及電網為接納風電而建設增容的部分可以進入成本核算等。但是這些收入與電網企業總體收入相比較,微乎其微,不足以激勵電網企業積極接納風電。
“為了盡可能地增加電網接納可再生能源電力,必須通過一定激勵措施,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這些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李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