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靠簡單地增加大型和更大型發電機組來滿足不斷增長的電能需求曾是最好的辦法。為削弱對化石燃料發電的依賴和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開發利用新能 源,而基于風力發電的無限制接入,在時常出現的短時出力高峰和長時間完全沒有功率輸出的情況下,需要有靈活的后備容量,否則大量棄風難以避免。減少棄風,無外乎增加這種“靈活的后備容量”。而因為缺乏“靈活的后備容量”,電網調度限制風電出力導致的電量損失現象已經成為影響風電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非化石能源消費戰略目標完成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如何增加這種“靈活的后備容量”?中國電科院首席專家胡學浩表示,一種辦法是用其他常規電廠參與調峰,另一種就是蓄能。在常規電廠中,水電受地理條件限制,燃氣電廠受燃料供應和管道建設的限制,只有燃煤火電受到的限制較少,但燃煤火電參與調峰與水電、燃氣發電相比,其經濟性需進行計算分析,此外受環保及其他因素的制約,燃煤火電呈減少的趨勢。另外所有常規電站作為備用電站還涉及經濟性問題。因此,利用常規電廠參與調峰要因地制宜,有比較地選擇最經濟適用的辦法解決問題。
至于蓄能,應該說在條件適宜的地方建抽水蓄能電站是解決風電間歇性問題的最佳手段。抽水蓄能電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水電站,它既是電源點,又是負荷點。
抽水蓄能電站是世界公認的可靠調峰電源,啟動迅速、爬坡卸荷速度快、運行靈活可靠,既能削峰又可填谷。其快速轉變的靈活性可彌補風力發電的隨機性和不均勻性,不僅可以打破電網對于風電容量的限制,為大力發展風電創造條件,而且可為電網提供更多的削峰填谷容量和調頻、調相、緊急事故備用電源,提高供電可靠性和經濟效益。對于風電較集中的地方,在大力發展風電的同時,建設一定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并建設相應的輸電網絡應該是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具體體現。
目前,國內外已開始了壓縮空氣儲存電能的嘗試,國外(如德國)已有成功的案例,其原理是利用風電供電給壓縮機壓縮空氣并儲存在容器或者地下洞穴,而后利用這些儲存的空氣 (或再輔以一定的燃料)帶動(燃氣)發電機組。胡學浩認為,這種技術相對比較復雜,制約條件較多,有必要從技術上、經濟上進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