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区国产,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聊市場 >行業分析 > 風電被指中國式增長典范:發電量提高才能盈利

風電被指中國式增長典范:發電量提高才能盈利

2012-06-06 來源: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瀏覽數:387

  所有的困難都不能阻止風電開發商搶占資源的步伐,因為,只有發電量提高,企業的盈利才能增加,而這只能有賴于裝機量的提升。
  從全球“一枝獨秀”到被定性為急需制止的“盲目擴張”,中國風電產業之跌宕,頗具戲劇性。
2010年,受歐美經濟復蘇緩慢的拖累,世界風電業在經歷了連續五年的爆發性增長后首次呈現放緩趨勢,新增容量發展速度僅為3.1%,比上一年下降了40個百分點。
  在中國卻是另一番風景。受惠于政策的大力支持,自2006年起風電裝機總量連續4年翻倍增長的中國市場,依然保持了73%的強勁增長,2010年累計裝機總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風電產業,堪稱“中國式增長”之典型案例。
  不過,隨著高速發展,并網、設備質量、風電場運營管理等問題逐漸凸顯,風電在2011年速度驟減。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裝機容量比2010年增長了39.4%,這個增速很高,但只及2010年增速的一半,降速甚快。
  最關鍵、最引人注目的還是201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原稿中特別提到“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  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業內人士如坐針氈。從我的工作經歷來看,風能、太陽能盡管發展非常快,但是在整個能源結構當中占的比重還非常小。風能發電量去年大概是971億度,占總發電量的1.56%,還不到2%。所以我們覺得報告的意思應該不是要制止這個產業,而是防止風電設備制造業過剩。”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在2012年4月的博鰲論壇上接受采訪時說。  經過眾多代表委員的建言,中央“從諫如流”,最后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的盲目擴張”。
  但是被預言多時的“風電拐點”確鑿無疑地到來了。2012年兩會后不久的3月19日,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第二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共計1492萬千瓦,這個數字只是去年8月發布的第一批風電規劃2883萬千瓦的一半左右。
  “今年風電發展情況肯定不樂觀。首先是兩會報告提出的對風電的意見,其次是風電新項目審批難度加大,更重要的是電網限制風電并網日趨嚴重。”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內部人士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跑馬圈地背后的利益驅動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風電已經開始發展,除了新疆等少數地區使用的300萬千瓦左右的小功率風機之外,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丹麥、德國等國家的低息貸款引進他們的風電設備,其實他們主要是為了刺激本國的設備出口,所以當時的價格也非常高,致使風電成本也很高,普遍都在一兩塊錢一度電的樣子。”張國寶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在他接管電力管理工作時,中國的風電裝機總量只有40萬千瓦。
  1995年,原電力工業部曾提出2000年風電裝機量達到100萬千瓦的目標,但直到2004年才只完成了76.4萬千瓦。而今天,中國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就有甘肅酒泉、內蒙古東、內蒙古西、東北、河北、新疆、江蘇、山東這8個。而且,山西和黑龍江兩省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已納入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劃中。2005年是個轉折點。在這一年公布的“十一五”的風能指標計劃中,國家計劃推出1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促使地方政府得以在全國風電大市場中跑馬圈地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打破特許政策,將5萬千瓦級以下項目的審批權下放。這讓很多地方‘鉆了空子’,出現了大量4.95萬千瓦的現象,把一個大項目拆分成若干份4.95萬,以此規避國家審批。但這些項目多數沒跟電網協調好,完全沒有考慮到當地電網的承受能力。”張國寶說。
  2005年國家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對可再生能源發電提出了強制上網、全額保障性收購、分類電價和全網分擔的要求,這使得風電在各種政策優惠及電價補貼的保護下,成為新能源領域中準入門檻較低且盈利能力較強的一個領域。此外,利用CDM(清潔發展機制)機制獲取收益也被許多風電開發商作為彌補資源評價可靠性、設備質量、運營維護能力等不足所帶來損失的一條途徑。
  于是,企業對風電項目投資熱情旋即高漲起來。現實運作中,風電項目往往與風機制造業“捆綁出售”,由此可以增加地方稅收。于是,地方政府也卷入了風電項目熱潮。
  “在風電發達地區一般都會建設很大的風機制造基地,然后把風場資源交給本地的風機制造商。我們要拿下這塊風場,就需要采購他們的設備,就像綁架一樣。”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唐新能源”,01798.HK)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對這種“地方保護主義”,亞洲最大的風電企業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龍源電力”,00916.HK)總經理謝長軍曾公開抨擊。
  “華銳、金風在各地都有廠,像塔筒這類東西比較大、運輸困難肯定就近做,但葉片之類的東西沒必要本地生產,所以那些多數是裝配廠生產。按道理說這不符合市場經濟,但現在各地都這么干。”張國寶說。
  風電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不適。
  電網建設與風電產業發展極度不適,“棄風”成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說,2011年全國約有100億千瓦時風電電量被限發,創了歷史最高值。
  “風電場集中在三北地區,這些地區本身煤炭資源豐富,自身很難消納風電,而要運輸到電力負荷區華東地區,電網又達不到條件。”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近年來連續發生的風電機組質量事故和大規模風電機組脫網事故,也暴露出了風電產業諸多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風電的鼓勵政策開始轉向,由鼓勵到控制其發展節奏。
  2011年8月2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收回了地方對風電項目的審批權,要求報國家能源局備案,并根據國家的規劃進行,未獲準擅自開工建設的風電場將不能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電價補貼,同時電網也將拒絕其并網。而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中,也明確指出風電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的問題。
  經過一年的調整,風電發展速度驟降。
2012年3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說,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新增風電機組11409臺,裝機容量17630.9MW,累計安裝風電機組45894臺,裝機容量62364.2MW,年增長39.4%,增速比2010年下降了一半左右。
  “經過幾年高速增長,中國風電的體量已經很大了,增速放緩是正常的,現在風電正在回歸理性,不是壞事。”李俊峰說。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曾提出“要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從追求裝機容量向追求風力發電量轉變”。
  對于風電開發商來說,并網難無疑是最頭疼的問題。電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部分省市“棄風”達20%左右,風電集中的“三北”地區(西北、東北和華北)或超過30%,直接經濟損失達近百億元。
中國發展風電的主要思路是“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然而由于大基地和電力負荷中心不在一個地方,需要“大規模、高集中、高電壓、遠距離輸送”,這對電網的智能化建設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尤其是交流電特高壓電網。
  “電網是按照此前的規劃發展的,誰也沒料到中國風電發展如此迅速,所以電網建設沒能跟上來。” 施鵬飛說。
  風電相對于傳統火電及其他常規電源最大的區別就是,其一次能源資源(自然風)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存儲性,這給電網調峰、調頻和調壓,保障電網安全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中國電網建設的滯后是個老故事了,但解決風電并網并不只是電網一方的責任。” 國家電網(微博)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麗萍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電力系統由發電廠、電網和用戶三個部分組成,要保障這個系統安全穩定的運行,一方面,要求電網建立適合風電并網的運行調度技術和制度;另一方面,風電場也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真正的電源,從技術上向電網靠攏,增強自己的并網特性。” 蔣麗萍說。
  她所指的并網特性,是2012年6月1日起即將執行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中所提出的“風電新國標”,包括有功功率及其控制、無功功率標準及其控制,低電壓穿越能力、風電場要進行風機檢測等。而這些標準都是盡力增強風電并網的穩定性。
  這些標準在制定時曾引起了風電開發商和電網的激烈爭論。“風電發展初期國產風機都不具備低電壓穿越的能力,那些風機已經廣泛應用于很多風電場,改造需要成本,而發電企業擔心電網以此為由限制風電并網。”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事實證明,風電新國標的出臺是有必要的。因為風機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2010年全國發生80起風電機組脫網事故,2011年1-8月全國發生193起風電機組脫網事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風電是可再生能源,電網應該盡可能多用,但發電企業也有義務配合保障電網安全。”蔣麗萍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賀德馨認為,風電跟電網有矛盾,但二者是可以協調發展的,要建設電網友好型的風電場和風電友好型的電力系統。“發展風電功率預測技術、規模化儲能技術跟電力系統運行實時調度和控制管理技術,建設特高壓智能化電網,可在全國范圍內實現風電的優化配置和消納。”
“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電力系統的備用容量已經基本用完。雖然這些地區風能資源非常豐富,企業投資風電的積極性也很高,但電網對其制約已越來越突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說。由此判斷,基地化集中式風電場的發展將會放慢。
  長久以來,龍源電力、大唐新能源及華能新能源雄踞中國風力資源最豐富的“三北”地區,進行資源搶奪戰。但隨著風電的大規模開發,風電項目前期開發競爭日益激烈,在目前電網的現狀下,“三北”地區的開發潛力日趨枯竭。這迫使其不得不轉戰他方。
  龍源電力2011年財報顯示,除了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繼續擴張之外,其2011年加大了對內陸風資源較好、電網連接條件好的地區的項目開發力度,尤其是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四省增幅最大。龍源電力稱其“形成了更為合理的開發布局”。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華能新能源。從其2011年的控股裝機容量的地區變化量可發現,華北、華東及南方地區是其2011年主攻區域。“中國未來風電發展總的原則是繼續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同時鼓勵在這些基地以外分散式地因地制宜地建中小型項目,利用現有的輸電線路。”施鵬飛說。
  南方的風力資源雖然不好,但目前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使風機捕捉到較低風速的風能。維斯塔斯、華銳、金風等風機制造企業都已在低風速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
  “風電行業具備最大發展潛力的市場是低風速風場,這個市場太大了。但很多地區并沒有捕捉到低風速風資源,原因是三四年前技術比較昂貴,或技術效率不夠高;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維斯塔斯集團政府關系部高級副總裁彼德·布隆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另一個重要方向則是出海。2010年6月底,亞洲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并網發電,中國進入了海上風電時代。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了江蘇省鹽城市海域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這是中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總建設規模100萬千瓦,并提出不久之后將會啟動第二批招標。然而,中標一年八個月之后,首批海上風電項目竟無一開工。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海域處處長李榮軍表示,除了成本及技術問題之外,“這批海上風電項目都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規劃缺陷”。例如山東魯能在東臺特許權項目原規劃地點與沿海養殖區重疊,只好向深海方向調整了10公里;而國電龍源電力的江蘇大豐20萬千瓦項目面臨著風電場與江蘇圍墾區規劃、江蘇省上報的珍禽保護區局部有重疊的問題,項目開工不得不延遲。“海上風電項目涉及發改委、能源、海洋、交通等多個政府部門,協調難度大。”
  “中國海上風電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兩點。一是招標電價和固定電價其實和陸上很類似,風電設備廠商在海上風電這種相對價格高昂的投資中只獲得了與陸上風電相似的電價,這是不正確的。另一方面,海上風電發展之前,需要一個市場。中國目前還是行政管理機制和技術推動,而不是市場推動。因此,中國仍處于海上風電發展的初始階段。” 彼德·布隆說。
不過,所有的困難都不能阻止風電開發商搶占資源的步伐,因為,只有發電量提高,企業的盈利才能增加,而這只能有賴于裝機量的提升。
  “新能源公司都是資源型企業,資源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因此大家都把占有資源作為根本策略。即使項目實現盈虧平衡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可再生能源是國家大力支持的項目,前景一定是好的。”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說。
 

【延伸閱讀】

標簽:

閱讀上文 >> 風電設備需求全面回暖
閱讀下文 >> “十二五”海上風電目標完成難度大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jiechangshiye.com/market/show.php?itemid=12921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聊市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紫金县| 游戏| 滕州市| 格尔木市| 江津市| 崇文区| 金昌市| 罗山县| 金平| 疏勒县| 博湖县| 富裕县| 永泰县| 黑河市| 兴海县| 湘乡市| 高雄县| 正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桃园市| 青冈县| 宕昌县| 柳林县| 时尚| 明光市| 油尖旺区| 荃湾区| 宜丰县| 西和县| 牡丹江市| 淳化县| 正宁县| 周口市| 浪卡子县| 南宫市| 长沙市| 锦屏县| 盐津县| 财经|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