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國家能源局已經決定以蒙西地區作為試驗田,找出阻礙中國風電并網、消納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措施。據悉,蒙西風電試點的內容包括:電源規劃建設、電網調度規則、風電場建設管理、本地消納方式、輔助服務市場,甚至試行千呼萬喚不出來的配額制。
這些政策的出臺及實施無疑是給風電企業的一顆“定心丸”。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進和風電企業的積極配合下,風電并網和消納的問題,在1-2年左右將得到緩解。
戰略調整實力比拼
在目前風電行業調整期,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產業鏈的縱向一體化。除了風電場開發商涉足風電設備制造領域之外,電網企業也開始介入風電開發領域。近日,繼國家電網成立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染指風電項目開發后,南方電網也正式進入風電開發領域。南方電網控股的該公司集合了風電的各個產業鏈條,從上游的風機制造企業,中游的風電開發商、到下游的電網,產業鏈非常完整、清晰,形成了具有了較強陣容的競爭“聯合體”。
“目前,風電行業正處于深度調整階段,由于各個風機企業的訂單情況都不很樂觀,集合了產業鏈條的新公司的優勢在于擁有項目話語權,而有項目就會促進相關風機的流通,起到去庫存化的作用。”一位風電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存在公司系統內部消化的情況,雖然可以降低采購成本,但是對于整個風電產業則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加入電網的聯合體,現有的風電行業格局可能再次洗牌。”
競爭加劇、市場萎縮、業績下滑……中國風電行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接踵而至,對于風電設備制造商來說,電網及風電場開發商所遭遇的政策壓力也將傳導到設備制造商身上,而下游企業的介入也進一步擠壓了設備制造商的生存空間。
面對寒冬的考驗,一些實力不足的企業已經站在生死存亡的邊緣,而有實力的企業則紛紛選擇在弱市中調整戰略,以適應來自于外部的環境變化。以華銳風電為例,公司將采取適應行業調整期的一些措施,如以人員優化為根本的費用優化;提高投資效益;在推進國際市場方面,發展以銷售為手段,爭取訂單,不做任何高風險項目投資。海上和海外以及低風速是華銳風電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010年,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34臺3MW海上風電機組在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全部并網發電。如果說這一當時曾震動海外各大知名風機企業的里程碑事件如今稍顯過時的話,那么2011年底,華銳風電的SL6000大型海上風電機組于中標上海臨港海上風電一期示范項目則算是華銳風電的又一塊里程碑。據了解,臨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100MW)僅需17臺華銳風電的6MW風機,大功率海上機組技術的革新使海上風電場建設更加高效率、低消耗。這預計也是6MW海上風電機組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大規模投入商用。
隨著技術的進步,2011年以來,低風速風場憑借風電消納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為突破并網瓶頸,在風電發展方面,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將改“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模式為“集中+分散”的方式,發展低風速風場,并鼓勵分散接入電網。去年年底,國家能源局下發《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的定義、接入電壓等級、項目規模、核準審批等。
面對即將啟動的低風速、大型化市場,華銳風電早在2011年3月就與位于低風速地區的貴州畢節簽訂了風能開發協議,將在畢節投資建設集高原型風電機組研發、生產、銷售、培訓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華銳風電貴州產業園,該項目具備150萬kW以上年生產能力。4月,華銳風電又與同處低風速區的山西臨汾簽訂框架協議。協議簽訂后華銳風電將投資建設山西產業基地,并將會同地方政府一起對風能資源進行有效探測。這得益于華銳風電在技術研發和儲備方面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