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太陽能電廠建好后,每臺機組均需進行防雷檢測,開發企業對此本來表示理解,但遇到氣象局開價,大家都傻了眼。
“一個風電機組要檢測10個以上的點位,每個點位需繳納180元,一個風電場每年的檢測費用近10萬元。”一位風電場運營人員向記者抱怨:“這么高的費用我們無法接受,根本沒有規定,就是氣象局說了算。”
據了解,由于是新生事物,風電、太陽能機組的檢測沒有國家標準,各地的費用像氣象數據一樣千差萬別,許多開發商希望比照煙囪、鐵塔等類似物體的檢測標準和費用,但氣象局不予認可。
有沒有違法?
氣象局的各項收費,沒有國家統一規定,難言是否違法,但有法律專家認為,《條例》與國家上位法律、法規存在沖突,建議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和法工委、環資委進行審查。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艷芳等。據了解,李艷芳撰寫了《黑龍江省氣候資源探測與保護條例》評析一文,認為《條例》無論在立法依據、立法目的、立法權限、還是在立法內容、立法技術上均存在問題。
在李艷芳看來,《條例》首先違反了《立法法》,屬于明顯的“越權立法”。
據查,《立法法》第八條規定: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只能制定法律。資源權屬問題屬于民事基本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只能由法律(物權法、各類具體的資源法)進行規定,最低一級的也得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不能由地方立法規定。
但黑龍江《條例》第七條規定:“氣候資源為國家所有”,是為“國家”設定資源所有權,這明顯是用地方立法管理國家事務。
如果從權利、義務的角度分析,李艷芳認為,氣侯資源的探測是氣象部門的法定義務而非權利;同時,氣候資源探測是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權利而非義務。
綜觀古今內外,沒有一個國家也沒有一部法律規定太陽能、風能資源的所有權。相反,公認太陽、大氣屬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屬于全人類共有,一國范圍內的陽光、空氣、風力屬于該國全體國民所有。“全體國民所有與國有、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不同。”李艷芳強調。
據悉,李艷芳的“評析”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已傳遞到全國人大。
權力變“現”的背后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收費到審批,氣象局權力變現的背后隱藏著什么?
以氣象數據收費為例,氣象局是數據的唯一賣方,當2004年即中國風電大發展以前,買方很少,價格只有2000-3000元,而當風電大規模發展后,面對買方的爆棚,賣方售價自然水漲船高,竟從幾千元攀升到最高30萬元。
“說白了,氣象局就是想從中分一杯羹,吃到一塊唐僧肉,撈一點好處罷了。”一位央企發電商向記者解釋。
業內人士分析稱,氣象部門的層層加碼,體現了公共資源商品化、主管部門利益化的趨勢。
然而,氣象部門一家還干不了這么多事,有發電商斷言,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氣象局收不到錢。
記者調查發現,地方發改委、安監局、人大均扮演了促成或支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