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葉杭冶的相約,顯得時間緊迫。來北京出差三天后,他又要趕回杭州運達總部,繼續他的工作。
從華中理工大學畢業后,葉杭冶被分配進入了浙江省機電設計研究院。他學的是氣體動力機械專業,領導就安排他進了風電課題組,做了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這一做,就是30年。
作為先行者,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年輕人:“技術研發工作雖然不被推崇,但對一個不具備其它優勢的人來說,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能夠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堅持多年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特別是當你所做的工作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你的職業生涯自然會更加順暢。 ”
事業上的榮耀
葉杭冶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派,在他30年的職業生涯中,先后編著出版了《風力發電機組的控制技術》、《風力發電系統的設計、運行與維護》、《風力發電機組監測與控制》等書籍。
在2005年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葉杭冶編著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控制技術》第2版在科技類圖書中銷售量排名第2,到2010年已第6次重印,國內專業期刊論文引用1100多次,相關著作引用10余次。 《風力發電系統的設計、運行與維護》被納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風力發電工程與應用叢書,《風力發電機組監測與控制》是我國高等教育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材。
除了在學術上的建樹,2003年他還主持完成的國家863計劃“兆瓦級變速恒頻風電機組”課題;2008年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雙饋式1.5—2.5MW變速恒頻風電機組”,并實現了產業化,也是葉杭冶在風電事業發展中不可抹掉的一筆。
葉杭冶說:“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目標和計劃是按計劃完成風力發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建成世界一流的風力發電系統地面試驗平臺和大型計算機仿真平臺,在風力發電機組的總體設計、控制技術、檢測和試驗技術及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等研究方向上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
創新發展中的運達
葉杭冶所在的企業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擅長技術研發的企業。它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浙江省機電研究院風電研究所,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通過1.5MW、2.5MW等機型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企業已經完全掌握風電機組核心技術,可以獨立地不依賴任何他人解決風電關鍵技術問題。
2010年,國家科技部“風力發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運達風電,這是我國風電領域批準建設的第一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著力解決風力發電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為我國風電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葉杭冶坦承,運達出身于科研院所,在資金與市場拓展方面處于弱勢,公司一直在努力調整市場營銷策略,如采取各種融資方式、租賃方式、風電場總承包、資源換訂單、戰略合作、海外市場等,積極開拓市場,以彌補公司劣勢。“目前,運達關注的是低速風機的研發。 ”
據了解,國內待開發風資源超過70%都是低風速風場,因此低風速市場是國內開發商和機組制造企業當前主要目標之一。加強低風速風電開發已被納入“十二五”風電發展規劃。
運達于去年年初推出首款低風速機組—WD1500-88型,后又陸續推出兩款新一代低風速機組—WD1500-93型和 WD2300-1100型,這兩款機組采用先進的低風速動態最優捕能技術和載荷優化控制技術,能有效提高機組在低風速區域運行發電量效率,并能減小機組載荷與振動,提高機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