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再提高太陽能裝機目標,跟國內龐大的光伏組件產能有關。這么大的產能,把國外光伏組件巨頭都擠垮了,而且也不是落后產能,眼下國內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國內必然要給他們一條出路。”孟憲淦說。
“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過去,我國的光伏產業一直是技術依賴國外,產品依靠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加工模式很不安全,一旦發生貿易摩擦,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培育國內市場,增強應變能力。但自主創新并不容易,這需要時間,所以培育國內市場更現實、更有效一些。”孟憲淦表示,“不過,我們在國內太陽能安裝市場上的態度是培育,也就是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各地在建設光伏電站的時候,應該按照國家有關規劃目標,否則便有可能出現風電爆發增長那樣的并網問題。”
在全球光伏市場低迷之時,如何發展國內的光伏制造產業?常州高新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常州高新區將以天合光能的晶體硅太陽能組件制造為核心,完善產業鏈配套,有選擇地推進光伏產業鏈下游的系統集成、電站運行等服務業項目,并關注光伏產業發展新趨勢,積極引進薄膜太陽能電池及新技術項目,力爭再引進1-2家國內外知名光伏企業,壯大規模打造光伏產業園。到2013年,常州高新區光伏產業園將建成天合光能的300萬千瓦高效太陽能電池和光伏組件、光伏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項目8項,完成總投資208.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
質量第一 有序發展風電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258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
2006年以來,我國新增風電裝機5000萬千瓦左右,實現了風電從200萬千瓦到5000萬千瓦的巨大跨越,用5年半時間走過了美國、歐洲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目前,內蒙古東部、內蒙古西部、甘肅酒泉、河北北部4個地區風電裝機占比分別達到22%、21%、20%、16%,與德國17%、西班牙21%的水平相當。
然而,我國風電在得到大發展的同時,并網狀況始終不容樂觀。
國家電監會數據顯示,2011年“三北”地區風電場棄風電量達到123億度,棄風率為16%,今年一季度棄風率進一步擴大。“這一問題的出現,既與風電具有波動性特點有關,也與風電與其他電源、電網相互發展不協調以及電力管理體制不適應風電的特點相關。”國家能源局這樣解釋。
“目前在并網問題嚴重的地區,比如內蒙古,新裝的風機比較少,主要是將以前沒有并網或者棄風問題解決掉,新增的風電項目重點在靠近用戶的東南沿海一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去年我國的風電總裝機容量就是世界第一,但是并網量比美國少,上網電量更是遠低于預期,這說明我們的風電效率不夠高。”孟憲淦說:“風電爆發式發展的階段已經過去了,今后的發展模式將是保證質量、提高效率、有序發展。”
為解決風電并網問題,《“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提出重大行動與重大政策:建立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體系,顯著提高風電集中開發區域電網運行消納風電的比例;建成風電大型基地配套外輸通道,解決風電遠距離輸送的消納問題;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建成適應風電發展的電網運行及管理體系;加快建設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
模式與技術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