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標準是按部委體系來的,以土建為例,牽涉到電力、水利、交通、建筑、鐵道等標準,可謂五花八門。”黃河對記者舉例說,“我們在國外推行中國標準時,常被要求出示英文版的中國標準,但國內的翻譯工作卻大大滯后,水電行業(yè)標準至今只翻譯了三十本。” “但是我們在阿達瑪風電場卻實現了先入為主,我們制定了風電場的驗收規(guī)程規(guī)范、風電的自動化控制、風電的并網標準等規(guī)則,使埃塞俄比亞新能源領域的標準從一張白紙到了完全可以說是中國標準。”黃河說。
央企走出去對標準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沒有深入當地時,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采取的辦法是“本土化作戰(zhàn)”。集團在俄語區(qū)收購了哈薩克斯坦電力設計院,讓該設計院來承擔俄語區(qū)的工作,用以解決語言、習慣、文化、標準等方面的矛盾,集團還準備在西語區(qū)、法語區(qū)也采取同樣的辦法,以達到更好的融合。
據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介紹,集團是商務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的副會長單位,也是標準委員會的主任單位,負責全國各個行業(yè)的標準的制定和“走出去”的標準的推廣。然而,在記者看來,商會也只是起到協調作用的民間組織,由于電力行業(yè)缺乏統一的主管部門,積極推進中國標準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更多的是企業(yè)的自發(fā)行為,其整合力量和效率仍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