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區域布局上,出現了各地方和企業一哄而上、重復建設的現象。課題組根據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實地調研的情況統計,目前我國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業;約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業;另外有5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
由于缺乏全國的總體區域布局和相應的宏觀指導,各地方和企業無法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出現了“齊抓共上”的混亂局面。
如何有效啟動國內市場需求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市場有效需求的強力拉動。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新產品、新服務的國內市場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如在新能源領域,2005年以來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產量增長十分迅速,而國內的新增裝機容量的增長則相對較慢,2011年我國用于太陽能發電的電池板產量已超1200萬千瓦,但國內太陽能電站的裝機容量僅為220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只占同年全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16.95%,而這已經是近幾年來的最高值。
造成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相關產品和服務成熟度不夠。如目前純電動汽車的電池續航里程雖然有1003公里的紀錄,但一般在200公里以內,而內燃機汽車加滿油后的持續行駛里程一般超過400公里,加之電池昂貴,充電和維護系統目前都不完善,因此很難推廣;又如,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代表的云計算服務目前還不夠穩定,脫網問題時有發生等。二是相關產品和服務成本、價格過高。如風電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超過火電的2~3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價格相當于同類型內燃機汽車的2~5倍。三是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如我國僅在6個城市開展了新能源轎車的示范項目,至今尚未形成覆蓋全國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和電池檢測維護系統。要有效啟動國內消費市場,除了價格之外,專用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也是一個長期而且艱難的過程。
如何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技術和產業體系
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對“關鍵”、“核心”環節考慮得比較多,對于產業體系和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缺乏相應的統籌規劃和系統安排。如我國太陽能、風能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例還不足1.5%,但卻出現了太陽能、風能產業“產能過剩”的現象。這種“產能過剩”,就是由于技術和產業體系不完善造成的“結構性過剩”。
我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集中在電池原料和組件的生產上,風能產業的發展集中在風電機裝備生產上,其發展模式主要是以成套引進技術和裝備,產品外銷海外市場,回籠資金進一步擴大再生產。由于缺乏產業體系層面的前瞻性規劃,導致我國的大型并網可再生能源電站系統集成技術和裝備,可再生能源發電大規模接入公共電網的統籌規劃、設計集成、運行調度和安全保護技術和設備都比較缺乏,上游的很多產品無法在下游使用,出現了上游產能過剩、下游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存在的這些問題是相互關聯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產業生態的視角來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與措施。
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
按照產業生態系統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組織規劃實施
國務院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標志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重規劃階段進入了全面實施的階段。該規劃在制定的時候考慮了產業體系建設的需要,并做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但是由于選擇的產業范圍廣,又受規劃編制的時間和資源投入的約束,規劃并沒能就重點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給出更具操作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