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推卸給電網的新能源“并網難”,實際上是綜合性問題
電網對于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性,人所共知。
在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承諾對分布式光伏發電“余電上網、全額收購”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把電網稱為能源轉型中的“中流砥柱”;國家電監會輸電監管部主任幺虹也表示,電網是推動新能源發展的關鍵環節。
但幺虹同時指出,近幾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很多問題都推卸給了電網,比如輿論一直熱議的新能源“并網難”,“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他尤其強調項目核準方面“不同步”的現象,即“先核風(光)、后核網”——風(光)發電項目前期工作流程簡單,核準周期短;而電網工程核準程序復雜、周期長。這給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設帶來極大困難。所以幺虹呼吁,發電、電網項目應該同步核準。
而事實上,近幾年風電發展中,還存在著前期規模大于地方規劃、地方規劃大于國家規劃等現象,無形中放大了“不同步”的弊端。
大規模接受新能源,國家電網有能力比國外做得更好
所謂“新能源并網難”,其實包括大電網接入、送出和消納三個環節。在技術層面,接入、送出的“世界性難題”是客觀存在的,這源于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固有的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導致其大規模并網對電網產生沖擊。但我國能用短短五六年走過歐美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風電從幾乎“零起步”發展到現在的世界第一并網風電大國;光伏發電起步更晚,但也開始呈現井噴式發展勢頭,2011年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同比增長700%,目前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并網光伏發電已達271萬千瓦,已同意并網、正在建設的光伏項目達126萬千瓦,預計201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光伏發電大國。這跟我國在新能源可觀、可測、可控、可調技術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是密不可分的。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就“我國電網大規模接受新能源是什么水平”透露,國網公司不僅幾年前就感知到了這場新能源革命的到來,而且在智能電網建設的許多領域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可以說,中國的國家電網在大規模接受新能源方面完全能夠比國外的電網做得更好,我們不光有這種信心,也具備這種技術能力”。
“并網難”實為消納難
數據顯示,2011年國網經營區域風電發電量達706億千瓦時,較國內風電起步時的2006年增長了28.2倍,年均增長96%。這5年間,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數達1992小時,2010年達2095小時,與歐美大體相當。分省看,部分地區風電運行指標達到或超過歐美:蒙東、蒙西、甘肅風電占當地總裝機比重分別達31%、21%、20%,風電日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最大分別達72%、28%、26%。上述指標都達到或超過西班牙、德國和丹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