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內蒙古能源局進一步要求:對2011年棄風比例超過15%的盟市,原則上不再核準風電項目。緊接著,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印發“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的通知》,內蒙古地區擬核準項目為零。
電網建設難以一蹴而就,只能靠收緊風電擴產的口子來解決問題。因為風電棄風的現象,已不是一天兩天了,電網建設滯后無法快速改善,為了避免投資浪費,也只能是限制風電項目了。
自我消納
既然風電送不出去,能不能想辦法就地消納?這是風電大區內蒙古所能想到的唯一辦法。
今年6月,內蒙古電力協會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展開試點,用風電代替火電,實現就近消納。不過,試點的先決條件是:蘇尼特右旗位于蒙西電網末端,當地的用電負荷,接近當地風力發電的總裝機容量,這樣就可以減少網上傳輸。有風的時候,就用風電滿足負荷,沒風的時候,再通過蒙西電網送電。
為了拓寬風電消納途徑,2011年,內蒙古能源局曾組織大唐、華電、國電中商等風電企業,開展風電供熱試點。風電供熱,就是在冬季后半夜棄風時段,用風電為城鎮居民供熱,目前已投產試運行。
風電代替火電,固然是個好辦法。不過,這樣的解決手段,對于解決風電剩余負荷,也是杯水車薪。因為,對于廣袤的內蒙古來說,工業化剛剛起步,根本的問題還是負荷不足。缺少足夠的產業和項目來消納巨量的風電,那么,能不能引入高耗能項目,來消納多余的電量?
而要引入高耗能項目,就需改變對“高載能”產業的態度,按“鼓勵發展”的履行準入程序,不再以耗能高低的單一指標來衡量。今年9月份,內蒙古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曾進行專題調研,并發表公開建議:在風電場附近興建高載能產業項目,同時從政策上,推動風電直接與高載能產業結合。例如,中電投集團依托在蒙東霍林河地區煤、電、鋁工業園區,進行微網運行,消納了當地30%的風電和光伏發電電量。
即便如此,引入高載能項目,也不能一舉解決棄風問題,在風電儲能方面積極進行探索,爭取相關的示范項目落地,成為內蒙古的現實選擇。
2013年,呼和浩特抽水蓄能電站第一臺機組即將并網,錫林郭勒盟也在規劃抽水蓄能電站。所謂抽水蓄能電站,就是將難以消納的風電,先轉化為水的勢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的時候再進行發電。不過,抽水蓄能電站本身也要消耗能源,其解決風電儲能的經濟性并未得到業內的一致認可。
中廣核寶力格風電場場長韓洪奎則認為,在棄風嚴重的當下,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水電本身就是清潔能源,搭配風電或光伏發電,新能源的穩定性能提高,有助于提高并網比例。
建議實施配額制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認為,與風電高速發展相比,蒙西電網的系統電源調節能力不足,為了給風電大比例接入,只能對火電采取停機與深度調峰的運行方式,這增加了火電企業經營壓力。
就蒙西電網來說,無論如何調配,風電和火電總是此消彼長。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開出的藥方是:將風電、光伏發電以及火電打捆外送到華北、華中、華東等負荷中心消納。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2020年,風電跨省跨區輸送,與在省網范圍內消納相比,可提升消納規模1倍以上。其中,跨省區外送風電,應該超過三北風電基地風電開發規模2/3以上。在風電大規模接入的同時,通過跨區域輸電,將消納市場擴充到華北、華中、華東,棄風比例控制在5%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