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中有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惡性低價競爭,必須遏制這種趨勢,不然大家都得死。” 施鵬飛說。
頑疾待解
“風電行業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棄風’、電網消納的問題。”施鵬飛向新華能源記者表示。
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全球風能理事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330萬噸標煤的損失。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
棄風問題由來已久,施鵬飛認為原因是中國前一階段風電裝機量較大,而后續的風電送出和調峰跟不上。“風本身具有波動性,有風的時候不一定有需求,有需求時沒有風,這兩個很難配上,需要調峰;另外,負荷可能比較遠,需要遠距離輸送。這些問題在前一階段的發展和規劃中沒有協調到位,因為不知道風電發展得這么快。”
風電“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累計并網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施鵬飛坦言,對“1億”這個數字興趣不大,“19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才是實質的。“裝機不發電就沒有用,所以我現在關注的是1900億千瓦時的電量到2015年是不是真的能夠發出來,送出去,真正消納掉。”而根據現在棄風的情況,可能一個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必須得超過,才能滿足190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
并網和消納不暢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制約中國風電健康、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
尋求質變
如何破解風電難題?解決風電“并網消納”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目前中國風電電網裝機規模世界第一,但有些地方仍存在棄風現象,這反映了傳統能源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風電等新能源發展的需要。要加強電力系統建設,擴大配置風能資源的范圍,建立更大區域的電力市場,推動風電在更大的電力市場中消納,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一個長期、全面的電網消納規劃,需要電網公司和風電制造商的共同協作。
其次,相關政策法規體系應該完善。在剛剛結束的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表示,“要落實可再生能源法,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促進風電全額保障性收購。”這里提到的電力配額制,是指按各地電力消費總量來規定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新能源發展政策,同時也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解決風電“棄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配額制進一步體現了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調整,即為了平衡地區間發展,避免浪費,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
施鵬飛分析稱,“現今,中國風電場的開發能力很強,下一步就是從規劃上來解決電力送出的問題,即電網消納的規劃。再進一步就是配額制,就更復雜了,對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法中叫做‘保障性全額收購’。”
地方和企業對風電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回歸理性,不要追求機組的單機容量,不能只追求速度和批量。盲目擴張,只會讓風電行業更加舉步維艱。面對行業發展速度放緩,風電企業更要借機加強公司精細化管理,鞏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持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并不斷優化產品質量和服務,為客戶創造新的市場機會,相信此輪調整之后,真正有實力的風電企業將迎來下一輪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