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任何一個過度依賴政府補貼和扶持發展起來的行業或企業一樣,華銳風電乃至整個風電行業也必將要承擔政策風險和代價,為之前的“大躍進”埋單。
華銳風電(601558.SH)“帶薪休假”的新聞喧囂了整個11月。這家曾經以火箭速度成長為中國風電業龍頭的企業如今陷入了經營的困境。
華銳風電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已出現全面虧損,季度每股虧損0.07元。截至9月30日,華銳風電的存貨金額達到85億元之高。更為糟糕的是,公司的現金流亦十分嚴峻,資金鏈緊張,以至于不得不以“帶薪休假”的方式“變相裁員”。
然而,在2012年以前,這家公司的成長史書寫的是全面輝煌。
這家以2000萬元家底起步于2006年的風電企業,從2007年至2010年間,凈利潤從1.26億元猛增至28.55億元。2011年1月5日,華銳風電以90元/股的發行價登陸A股市場,創下了主板市場20年來發行價的最高紀錄,成為市值近千億的風電設備生產商。
短短5年內,華銳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制造了中國企業史上的財富奇跡。但其成功更像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神話。
相比于其他純市場化競爭的行業,風電行業更多地依賴于產業政策和主管部門意志的支持。華銳的成功當然也離不開這些。
在國家發改委推動下,一系列扶持和鼓勵風電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風電行業也因此迎來了爆發性增長。按照“十一五”初期的規劃,“十一五”期間的裝機量是500萬千瓦,到了2007年底,目標調整到1000萬千瓦。但最后的結果是,整個“十一五”的裝機量超過了4000萬千瓦。5年間,中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達4182.7萬千瓦,連續5年翻番增長,躍居全球第二。全國建設中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從一個增加到7個,24個省、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風電場。
更重要的是,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氣、聯合動力、陽明風電等一批國內品牌的風機制造商迅速崛起。其中,又以華銳風電利用政策最徹底,中標最多,占有市場份額最大,崛起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