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能源產業國際需求波動、競爭加劇的形勢,應緊密結合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加強技術和產業化模式的自主創新,全面提升新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逐步形成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化產業發展體系。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將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他們“再工業化”的重要發力點。在政府補貼的不斷刺激下,全球新能源產業投資規模急劇擴大。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投資趨勢和政策環境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態勢,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產業技術擴散加快。第二,價值鏈中游環節布局更趨于分散化,競爭明顯加劇。第三,行業整合加快,跨國并購日益活躍。跨國并購正在加快行業的優勝劣汰,進一步推動新能源產業要素配置的全球化。
與此同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環境發生變化。一是歐盟大幅度下調新能源補貼。作為新能源產業領軍者,歐盟經濟不振在總體上抑制了新能源的國際需求。盡管技術成熟使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但在歐債危機的重壓下,2008—2011年歐洲各國政府累計削減光伏補貼近百次。不斷弱化的政府投入,引發歐洲光伏市場的劇烈波動,直接影響上游企業的生產和出口,對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以及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造成重大沖擊。
二是“頁巖氣革命”對全球新能源產業投資前景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2010年,美國頁巖氣產量達到1379億立方米,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隨著頁巖氣產量的快速增長,美國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盡管2011年美國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投資強勁反彈,且投資者仍看好新能源的長期前景,但風能、太陽能在美國的投資吸引力確已不如先前。這也是引發美國新能源領域貿易摩擦不斷、保護主義加劇的重要原因。
三是新能源領域貿易摩擦呈加劇之勢。總體來看,2005年之前,新能源領域的國際貿易規模較小,很少出現貿易爭端。而自此次金融危機以來,新能源產品和設備的國際貿易摩擦不斷。這是國際貿易大環境的結果,同時也反映出新能源產業快速擴張,導致無序競爭以及國際貿易規則建設滯后的現實困境。從新能源領域貿易摩擦的態勢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披上了更為濃重的“綠色”外衣。可以預見,新能源產業等戰略性產業將成為大國角力的又一重要平臺。
面對新能源產業國際需求波動、競爭加劇的形勢,應緊密結合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加強技術和產業化模式的自主創新,全面提升新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逐步形成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化產業發展體系。
一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新能源產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
二要針對歐美發達國家新能源上網政策及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調整出口結構,實行出口多元化策略,在穩定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鼓勵企業走出去,帶動風電、光伏、生物生源以及新型太陽能熱利用項目和產品,以開辟新興市場。
三要完善新能源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加快推進行業整合,重點支持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形成示范效應,著力培育新能源領域的大型跨國公司。
四要加大對清潔能源、節能服務、能源金融、新能源汽車等新興領域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的投入力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和培養模式。為高端人才在華創業、工作、生活提供便利,逐步形成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和緊缺人才引進戰略機制,為新能源產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