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出爐的能源“十二五”規劃,2015年中國風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億千瓦,也就是2010年到2015年的年均增速高達26.4%。面對如此快的風電發展速度,電網吸納和調峰能力也成為能源發展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看來,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是以天然氣為支撐的,包括英國、意大利等皆是如此。
“不解決天然氣,就很難解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的問題。”李俊峰在中國能源研究會日前舉辦的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制度保障研討會上說。
天然氣發電調峰優勢明顯
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的特點,客觀上需要一定規模的靈活調節電源與之相匹配。過去,中國的風電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總體裝機容量中的比重微弱,間歇性問題并不顯著。但按照“十二五”規劃,2015年風電裝機規模至1億千瓦后,風電在14.9億千瓦的電力裝機容量發展目標中占比將達到6.7%,加快發展調峰和儲能來解決間歇性問題就顯緊迫。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陳衛東在參加前述會議時表示,如果沒有天然氣發電的支撐電網調峰能力,可再生能源很難大規模使用。他強調,按照歐洲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就必然增加對天然氣的使用,但目前中國的天然氣結構在一次能源的比例還不到5%,而全球平均為25%左右,連印度也達到了47%的水平。
被專家們反復強調的天然氣發電在調峰上的確有著天然的優勢。同時,天然氣發電效率高、低碳清潔,也符合中國節能和減排雙目標。天然氣發電機組聯合循環發電效率可達52%~58%,遠高于當今最先進的同等功率大型煤機機組45%~47%的發電效率。
與煤電相比,天然氣發電不會產生灰塵等固體顆粒物質,也幾乎不會有二氧化硫的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則能減少58%,氮氧化合物的減少更在八成以上,可明顯緩解日益嚴重的環保壓力。
可以用來調峰的并不只有天然氣,但其他發電形式的優勢都不如天然氣明顯。比如,太陽能和風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補的關系,但目前太陽能裝機容量有限,還無法形成有效調峰規模。水電也可以用來調峰,因為季風期往往是枯水期,風小的季節往往是豐水期。但中國水電(601669,股吧)富在西南,以此調節東部容量缺口能力有限。另外,大型水利樞紐電站受灌溉、航運、防洪等綜合利用影響,調峰能力受到一定制約。核電以其穩定的發電能力也可以被用作調峰可用電源,但核電出于安全性和經濟性考慮一般不參與調峰。
還有一種被寄予厚望的調峰方式是抽水蓄能。由于操作靈活,其調峰能力是普通啟停調峰技術的2倍。“十二五”時期,國家在規劃中要求開工建設抽水蓄能電站4000萬千瓦。到201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是天然氣調峰電站的最好補充。但抽水蓄能電站劣勢在于效率損失比較嚴重,建站對地質要求也較高,選址分布不如天然氣調峰方便。
當然,單靠天然氣難以解決調峰問題,多種發電形式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調峰能力才較為可觀。
價、量雙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