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難題
項目為海上風電建設運營提供經驗,但運行維護和人才培養仍是難題
在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建起之前,我國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還是一片空白。
參股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上海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當時有諸多考慮,其總經理唐征岐說:“陸上風電開發有經驗,但對海上風電的開發心里也沒有底。很多設計和技術都是首創。”
他介紹,國外海上施工主要以分體吊裝為主,整體吊裝雖然也有成功的個案,但技術嚴格保密。根據實際情況,東海大橋風電場采用了風機整體吊裝方法,通過自主研發的具有海上精確定位和軟著陸功能的緩沖系統,使海上惡劣自然條件下風機安裝的技術難題得以解決。
第一臺風機在海上安裝時,風電場很多工作人員都和唐征岐一樣,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如果一次安裝沒有成功,意味著損失慘重機高近百米,葉片長達91米,重達幾百噸,成本近千萬的風電機將會沉入海底。
直到全部風機都安裝完成,唐征岐心里的石頭才落下來。但正如他所說,海上風電開發的風險與挑戰遠遠不止如此。
海上風電機組的質量穩定性,是海上風電場25年壽命期要面臨的考驗。“不同于陸上風電場,海上風電場維護要通過船舶才能靠近,這就導致對于需要現場復位或修復的故障不能及時解決,影響發電量。同時海上故障的排除,所需時間更多,且大型船機設備成本高,這都是海上風電經營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難題。”任浩翰解釋。
提高海上風電運行管理水平,加強風電巡回檢查,通過狀態監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故障診斷和排除能力成為海上風電維修的重點。
而在朱開情看來,海上風電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要。“東海大橋風電場一期工程建設至今,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已經很迫切了,直到去年才有院校開設海上風電相關專業,我們今年也會制定方案進行人才培養。”
希望延長三年補貼
希望延長三年期補貼、提高終端電價,風電規劃應與電網發展規劃同步
東海大橋風電場投產至今,34臺風電機經受住了臺風的考驗,又能否安然度過六年困難期?
東海大橋各項運行指標將成為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的重要參照。在各方面指標中,上網電價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東海大橋項目最終確定的上網電價為0.9745元(含稅)。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個價格要實現收支平衡面臨諸多困難。根據成本核算,電價至少要達到1.1元以上才能盈利。據一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海上風電是新能源產業,潛力巨大,培育期和回報期較長,要想盈利,除了政府提供相關補貼,終端電價也應該相對提高。
除了面對上網電價偏低的現實,東海大橋風電場今年也將面臨“斷糧”的局面三年期財政貼息已到期。據了解,在25年全壽命周期內,東海大橋風電場一期平均年生產總成本16514萬元,其中年平均折舊費用8410萬元,年均財務費用4115萬元,年均經營成本3989萬元。
記者了解到,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正在申請再延長三年期財政貼息。其內部人士稱:“海上風電項目前六年是困難期,前期投入太大,成本很高,但收益慢,國家在政策上應該給予扶持,延長緩沖期。”
另外,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回暖也成為風電場經營者的期盼。唐征岐呼吁:“國內碳交易市場能早日建立起來。通過碳金融市場的建立來促進國內節能減排的規范,同時也推動清潔能源發電企業的發展。”
此外,他還提到,海上風電發展規劃應該與電網發展規劃同步,使風電場建成后能成馬上并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對東海大橋風電場一期項目很支持,接入系統與風電場同步建設,項目建成即并網成功,但有些地方還不能做到,這其實是去年很多企業"棄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