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負擔讓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有時也會訴苦:有很多的病癥,癥狀表現在電網,但是病根不在電網。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導致棄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風電技術,系統條件,體制上煤電計劃的問題,也有電網滯后的原因。
張正陵指出,風電作為一種新資源,從規劃、建設、運行的整個過程需要跟與其相關的各個因素統籌謀劃。風電規劃要和市場規劃相銜接,風電開發規劃要和電網規劃相銜接。但是很遺憾,前些年我們這方面做得不夠,有了風電規劃,但是沒有明確市場;有了風電開發規劃但是沒有電網規劃。
2012年9月,國家能源局就已經發布了《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而電網發展“十二五”規劃卻至今“難產”。風電開發規劃和電網規劃脫節,就造成了我國這幾年風電棄風限電現象愈演愈烈。
甘肅也是這幾年棄風限電的“受害者”之一。在經過了2011年甘肅酒泉發生了大規模的脫網事故后,甘肅風電緊跟著就面臨著限電,出現了大規模的棄風現象。但到了2012年以后,進入了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發展狀態。
據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介紹,隨著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輸變電工程在2012年開工建設,酒泉地區的風電發電量和風電上網電量連創新高。其中今年8月14日風電最大出力達到417萬千瓦,占當時全省用電負荷的44%,2012年限電狀況已經大幅度緩解。
“目前甘肅已經發展到一個瓶頸階段,制約甘肅風電進一步發展的問題是風電市場消納能力不足。”汪寧渤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甘肅全省的最大用電負荷是1300萬千瓦,最小用電負荷只有900多萬不到1000萬千瓦。但是目前甘肅全省的風電和太陽能電站的裝機容量總和已經達到864萬千瓦。如此大的規模新能源裝機容量,從電力平衡的角度,電力電量在省內平衡幾乎是不可能。因此,市場空間不足成為制約甘肅風電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把風電輸送到用電量多的省份去。而這不僅涉及到電網建設,而且還有規劃問題。大規模的輸電通道建設必須經過國家審批。
據了解,申請建設電網項目都需要申請“路條”。近兩年,國家能源局基本上保持年均2500萬千瓦的“小路條”審批節奏,并采用集中批復的形式。但是,這些項目后續仍需要得到土地、環評、并網的審核,才可最終獲取國家發改委的“大路條”,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因此,在風電政策層面“路條審批”限制也是飽受詬病。
汪寧渤表示,這種審批對風電并網消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由于風電在電網末端上網需要同步審批的相關輸變電工程,這樣導致風電項目先批準了,然后才批準風電配套送出電網工程。事實上,由于風電建設周期快,但電網建設周期長,即使同步批準仍然存在建設進度不同步的問題。這兩個不同步使得風電的并網消納存在一定的困難。
不過,值得樂觀的是,今年9月有媒體報道稱,據接近國家發改委的人士透露,發改委正在按照國務院新一輪機構改革的部署,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對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管理辦法進行重大改革。按照新的核準辦法,作為項目核準的前置條件、長期以來讓企業和地方政府飽受其苦的“路條”審批,可望取消。
而在“路條”審批沒取消前,拿到了“路條”也就意味著看到了希望。
在論壇上,張正陵分享了兩則好消息,其中一則就是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已經拿到了國家能源局的路條。
“這就意味著這個項目即將啟動。對于甘肅風電的發展來說,這個項目是關鍵。”汪寧渤看到了甘肅風電發展的巨大希望。一旦這個輸送通道打通以后,不僅至少能夠解決800萬千瓦的風電,而且將給甘肅新能源發展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
事實上,這條線路是我國第二個直流輸電工程。而第一條則是哈密至鄭州的±8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張正陵透露,這條線路國家電網近期已經開始調試,預計年底就能投產。
計劃價格還是市場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