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的疑問在于,對于曾經深陷寒冬的風電行業而言,利好政策能否幫助其走出谷底?
龍源電力(00916.HK)一位人士擔憂,風電行業很難寄望于一個政策就能徹底解決“上網難”和“棄電”等問題。
2012年,我國最大的風力發電企業龍源電力的限電量達到26億千瓦時,一舉損失了13億元的利潤。但據上述人士表示,有的發電企業被限電的幅度更大,這一年全國風電的棄電達到了208億千瓦時,折合等價的人民幣超過了百億元。
來自一家國有電力公司要求匿名的人士告訴記者,我國風電等清潔能源遭遇的限電和并網難問題,主要是因為涉及規劃、利益和體制問題。“電網公司收清潔能源的電只有2%的利潤,盡管建設配套電網也有國家的補貼,但十分微薄,而且工程量巨大,因此對電網公司而言接收清潔能源沒有太大動力,遠不如接收火電、水電簡單方便。”
除了來自電網的阻力,風電投資商在很長時間以來還面臨著審批難題。
“因為發電量大,效益高于陸地,很多發電企業對海上風電趨之若鶩,但為了整個項目的審批腿都要跑斷了,有的地區一兩年時間也未必能跑下來。”一位風電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全國17個海上風電項目前期工作已獲得國家能源局的同意而開展,總裝機容量395萬千瓦,此外還有28個項目正在爭取開展前期工作,總裝機容量850萬千瓦。
而在這些“批條”背后,發電企業審批歷程卻異常艱難。上述人士表示,在海上建造風電站,分別涉及發改委能源局、規劃局、海洋局、航道管理部門等十多個部門,一個項目的開工需要得到上述每個部門的審批。“很多部門的意見不統一,這需要我們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做工作,甚至找熟人疏通關系。”
因此在該人士看來,風電行業的徹底復蘇更需要體制上的變革。“在政策之外,相關部門應該成立一個關于清潔能源發電的協調小組,協調各個部委部門的利益,從而提高企業投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