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中國新能源行業逐漸走入公眾視野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甚至在部分地區新能源項目是與地方政績掛鉤的,新能源項目“遍地開花”,行業進入“井噴式”增長期。但在近3-5年,新能源的產能過剩、貿易摩擦、產品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逐漸凸顯,行業整體陷入低迷。
近期,高盛就降低了對新能源行業的評級,因為“此行業投資回報迅速減少,或將進入低迷期。”但一個出發點良好、政府重視、公眾關注的行業,為何會落入這般田地?它的前景還值得期待嗎?
風能:低迷持續
當前我國已經是全球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但是下游不景氣逐漸傳導至上游制造企業,行業低迷態勢日漸凸顯。
2005~2009年,中國風電行業新增裝機容量連續5年保持在8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0年以后,“火熱”程度迅速下降,增長率放緩。到2011年,行業開始出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2012年整體進入寒冬,全年新增裝機同比下降25%以上。
從企業角度看,在全球排名第二的華銳風電(601558,股吧)2012年1~9月凈利潤虧損高達2.55億元,而2011年同期其凈利潤為9億元。三一集團風電業務也開始大幅收縮,其在各地的產業園8月就已經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且裁員過半。此外,2012年7月我國風電企業在美國遭遇“雙反”,高額關稅逐漸致使它們退出美國市場。
究其原因,當前我國風電困境主要表現為:地區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即東北、西北、華北,這與電力主要消費區域相對脫節,需要更加完備的電網建設。眼下,國家已經開始頒布政策推動風電并網,國家電網公司也加大力度解決消納問題,預計后期仍有內容值得期待。
光伏:進入整合
我國光伏發電近三年迅速進入瓶頸期,企業集體陷入虧損,加上歐美國家“雙反”制裁,85%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行業瞬間失去大量海外市場,行業危機亟待解決,部分低端企業面臨淘汰。
2005年我國光伏總產能僅為0.42吉瓦,經過7年“一哄而上”式的發展,截至2012年我國光伏總產能達到35吉瓦左右,能夠滿足全球的總需求還有剩余。2010年以后,中國光伏行業問題明顯,特別是隨著不斷遭遇來自美國以及歐盟的“雙反”訴訟,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受阻,2012年上半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總額128.94億美元,同比下滑約三成;在2011年,全球光伏產能前十企業全部出現虧損,無一幸免,在這十家企業中,中國就占據了8個席位,虧損比例達到100%;另外,2011年,中國11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中,有9家陷入虧損,虧損比例達到82%。總體而言,2011年開始中國光伏企業陷入全面虧損。
由于歐盟雙反,關閉了大量中國光伏企業的出口大門,中國光伏行業2013年進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國家開始逐漸出臺各類補貼政策,扶持光伏行業走出低迷。預計2013年下半年國內新增裝機量將達到5吉瓦左右,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產能無路可銷,中國光伏行業進入整合期已經不可逆轉。
據悉,工信部主導制定的《光伏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將在近期出臺,預計部分落后產能或者小型企業將會在此次洪流中被淘汰或者兼并,新上項目審批更加嚴格,其中多晶硅、電池方面,轉化率較低的將不再審批,中國光伏行業產能擴張步伐將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