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初,霧霾襲擊了大半個中國。
環境問題的持續惡化,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模式和政策導向。與此同時,風電已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日前,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國家能源委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公開發文稱,不到10年的時間,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產業已經成為發電量高于發展了40年的核發電的新興產業。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風電裝機力爭達到1億千瓦,風電發電量在全部發電量中的比重要超過3%,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產企業。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稱,這為中國的風電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
在本年度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賀德馨公開表示,“雖然在風能發展的道路上,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對風能的發展,仍然充滿了信心。”
自2011年開始,風電行業結束了早期高速度、高利潤的生長階段,跌入寒冬,在經歷了兩年的調整期之后,進入2013年以來,眾多向好信號齊發,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一股暖風。那么,風電回暖的實質是什么?新的商機在哪里?棄風問題如何消解?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眾多專家和行業人士,試圖尋找到答案。
12月份的哈密,寒風凜冽,氣溫降至零下15度。
位于市區西南25公里的哈密南 800kV換流站進入最后調試。以此發端,橫貫六省全長2210公里的哈密南-鄭州特高壓直流工程即將投產。
這條中國第三條特高壓線路的建成,堪稱中國風電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它將成為世界上首條打捆了 “風光火電”,且風、光發電占比超過火電的電力通道。
其意義不僅僅在于大大緩解了“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的棄風難題,更讓業界進一步確認了行業回暖的信號。“去年(2012年)應該是風電行業的冬天,是不是低谷我們不是很清楚。但是過了一年之后,我們覺得風電開始回暖了。”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秘書長李峻峰此前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說道。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日前亦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3年財政部從可再生能源基金中先墊支風電價差補貼,縮短了開發商從銷售風電到獲得補貼的時間。不僅如此,今年行業還出現了利潤上升,風電成本優勢開始顯現的跡象。另外,棄風問題有所緩解,政策也在不斷跟進。在一系列推動作用下,行業整體“回暖”。
龍頭企業利潤大增
行業回暖的趨勢可以從風機企業三季報中劇增的利潤和訂單數目得到確認。
整機制造商以金風科技(002202,SZ)、 湘 電 股 份(600416,SH)最具代表。財報數據顯示,前者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1.2億元,同比增長19.72%;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87億元,同比增長387.97%。湘電股份三季報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59萬元,同比增長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