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造業水平的限制,目前國內風力發電機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還處于培育和成長階段,尚不能完全滿足風力發電機組大規模生產的需要。風力發電機組零部件的供應存在瓶頸,很多關鍵零部件還需到國外采購。而隨著整機領域競爭的加劇,風機零部件的配套瓶頸日漸突顯,特別是金風科技的新產品1.5MW直驅機組的零部件供應鏈要從頭建立,質量尚不穩定。金風科技這種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經營模式的弱點就顯現出來了。
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金風科技的先發優勢已經被逐漸弱化。由于風電機組的體積較大,運輸費用昂貴,地理位置上靠近風電基地的風機廠商會有競爭優勢。為此,最早進入該領域的金風科技,在國內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設立了大量的制造車間,這也成為其在前幾年戰勝競爭對手的法寶之一。
然而,華銳、東方電氣等大型制造企業,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在進入風電領域的同時,便開展了在全國范圍內的設點布局。因此,金風科技的這一競爭優勢,已經被幾大廠商弱化。
供需轉換 華銳、東電領跑
在政策的扶持下,國內風電建設如火如荼,2005~2008年,經歷了四年的超常規發展。近四年來,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00%。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預估,到2011年,中國風電裝置容量將超越3000萬KW,成為全球第二大風電發展國家。
高增長帶來了高利潤,高利潤自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從2008年新增裝置容量來看,前五大風機廠商的市場份額已從2006年的91%,下降至2008年的75%。國內新進入者比例在逐漸增加。
根據以往經驗,風電整機從建設到投產,預計需要1.5~2年時間。從開始投產至產能有效利用,預計需要半年時間。因此,2008、2009年新投產項目的產能,將在2010年得以充分釋放。
聯合證券預測,2010年,內資廠商有效產能為1200萬KW,外資廠商有效產能為200萬KW,總有效產能預計在1400萬KW左右。行業需求為1100萬KW左右。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
在2009年3月28日舉行的“中國風電制造業經濟危機下的現狀與機遇”座談會上,中國風電理事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教授也講道:風電整機產能的擴大,緩解了近兩年中國風電機組供不應求的局面,但這也預示著風電整機制造業的白熱化競爭即將來臨。
縱觀國外風電整機行業的發展歷程,2000年以來,整合就一直伴隨著行業的發展。隨著2003年全球風電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連橫合縱的策略競相上演。各大廠商為獲取市場準入資格,或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繼續進行橫向并購。與此同時,部分廠商已經開始了為加強供應鏈管理和提高盈利能力而進行的縱向整合,如Siemens對世界頂級動力傳動設備制造商Flender的收購,以及Suzlon收購國際知名的齒輪箱制造商Hansen Transi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