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人士預測,未來5年到7年間,我國的風電運維市場可以釋放出來千億元的商機。然而,什么才是良好的運維模式,在風機20年的壽命期內,如何才能做到運維成本投入和產出的最優組合?迄今為止,在國內,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業內人士呼吁,中國亟待建立自己的風電運維標準。
目前討論較多的風機運營維護主要是指出了質保期以后釋放出來的工作。2008年左右,我國風電行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時期,風機的質保期以3年到5年居多,所以,當前,我國70%以上的風機都已經過了質保期或者即將出質保期。
逐利而動,面臨巨大的市場機遇,風電開發商、制造商、第三方企業都已經行動起來,希望分得一杯羹。這三種力量也都具備各自的優缺點。風電開發商往往資金雄厚,可以招兵買馬、打造自己的運維隊伍,但他們往往對風機性能缺乏專業的了解;風機制造商對設備性能爛熟于心,但運維不是其主業;第三方具有性價比優勢,但市場空間有待開拓。
然而,這塊大蛋糕該怎么切,“刀法”還不嫻熟的國內企業沒有找到答案,甚至也顧不上尋找答案便奔入了風電運維市場的“戰國”時代。
習慣了歐洲細膩打法的西班牙風電公司歌美颯有點“水土不服”我國風電運維市場的混戰。在《中國能源報》記者得到的一份材料中,歌美颯坦陳,運維是歌美颯業務的重要增長點,到明年公司運維業務可覆蓋35個國家,但擴大中國市場的覆蓋率仍存在很大挑戰。
在歐洲,風電運維的效果如何不是由風電場業主或者運維企業說的算的。依照歐洲的行業慣例,運維工作需要通過獨立第三方的審計鑒定,審計內容包括多項指標,如可利用率等。針對歐洲和中國情況的不同,歌美颯指出,西方國家已經對運維的范圍質量水平等形成了標注體系,并已開始專注于優化成本和提高效率。這一趨勢給主機廠提供了市場和發展方向。
而目前中國的運維市場更為分散,管理主要在客戶方面,并且有各種不同渠道的零部件供應,特殊的修理,部件的修理等。這種模式對取得運維的效益和質量是一個挑戰。
缺失通行的標準——歌美颯一語道破我國風電運維市場混戰的原因。
然而,問題貌似不是缺少一個標準這么簡單。一位國有風電公司的運維業務負責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國產風機普遍存在風機質量參差不齊,風場運維人員技術較差等問題。而且,風電場業主往往只要保持風機運行就萬事大吉,較少注意到維護和保養。這就為未來風機運行埋下了隱患。為了搶占市場,從事運維業務的公司都把檢修和維護的價格壓的比較低,且沒有價格標準和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