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大于需求的時候,洗牌就要開始了。”周慶余補充說。
“今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大概是800萬到900萬千瓦。”周鳳起擔憂地說,“到2020年會達到1億千瓦。1億千瓦風電在中國運行后,會出現什么問題,還有待發現。”
發展瓶頸
對于這些有點“過剩”趨勢的風機產能而言,來自需求端的消息也并不那么樂觀。
陳雪松介紹說,截至到2008年年底,全國風電企業已經超過了239個,有12個省的風機裝機容量達到了20萬千瓦,有四個省超過了100萬千瓦;同時,甘肅酒泉這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建設也已經啟動,一期380萬千瓦已經完成招標,即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江蘇沿海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已經提上日程,內蒙古、新疆、河北也在積極地籌建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
但電網的瓶頸卻遲遲未能突破,這對計劃中的多處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是一大挑戰。
陳雪松認為,電網已經成為我國風電能否高速持續發展的關鍵。
“去年有一個風電廠就因為被限制上網遭遇了重大損失。另外,內蒙某風電廠在建成半年后,電網接入系統才到位。”陳雪松說,“在風電資源豐富的地方,電網還十分薄弱,因此,電網的規劃、建設速度要加快。”
上網電價遲遲未獲解決,也是制約風電發展的重要因素。
周鳳起承認,“目前的電價沒有理順,未來可能還要回到固定電價。”
另外,容量系數太低也是當前風機發展的一大瓶頸。
周鳳起指出,根據已建成的風機2007年在風電場運行的小時數,從單位投資來看,經濟性有待繼續提升。
金風轉型
作為最早一批風電整機制造商,在全國風機投資遍地開花的背景下,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風科技)2008年的市場份額滑落至第二位。
金風科技財務總監余丹柯坦承,“中國風機行業的供應鏈比較薄弱,2008年很多矛盾都體現出來了。金風科技遇到了很大的挑戰——2008年交貨機組的數量低于計劃,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到供應鏈的制約,導致很多關鍵零部件,甚至電供系統不能及時到位。”
余丹柯指出,2009年風機設備廠商仍將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整個社會電力需求下降。同時,“風電市場競爭會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歐洲的風電場建設遇到了資金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