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能夠重新激活國有部門并為其注入新鮮資金,逐漸為戰略性行業引入競爭,提高行業效率,可以說,這一改革不是稍加修改,而是意義深遠。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26日發布,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就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指導意見》針對生態環保、農業水利、市政設施、交通、能源設施、信息和民用空間設施、社會事業等七個重點領域提出了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的政策措施。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家研究提出并推進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七個重大工程包。今年4月,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國務院已經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方面,推出80個符合規劃布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范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此次針對七個領域更進一步提出新的鼓勵政策,有利于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準入。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特別是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缺口較大、欠賬較多。因此,此次選取的具體工程項目大多是有利于調結構、補短板,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加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的重大工程,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能夠促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工程,以及符合“十二五”規劃和相關規劃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大工程。這些重大工程往往反映了當前經濟最迫切的需要,比如在生態環保領域需要加快國土生態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水工程建設,在農業水利領域需要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和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在基礎設施領域需要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等,在社會領域需要加強健康養老服務建設等。
社會資本是市場中最靈動、鮮活的投資要素。在之前由政府資金和國有企業投資占主體的領域,民間資本的活躍注入不僅能化解原有投融資結構單一造成的資本流動不暢弊端,還能在行業內形成良性競爭,倒逼國企加快改革進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吸引社會投資到傳統上由國企主導的投資領域,可以創造更多的需求并提高效率,由此也將提振投資者信心。在當下投資整體增長乏力之時,民間投資已經逐漸成為引人注目的亮點。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民間投資同比增速高于同期投資整體增速2.2個百分點,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重達到64.7%,民間資本已經在投資中居于主角地位。吸引社會有效投資,不僅將穩定經濟增長,還有利于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加速政府職能轉變,更好地讓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步伐的不斷推進,開放投融資領域,創新投融資方式,吸納社會有效資本已成為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能量的新動力之一。本屆政府自履新以來一直致力于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制度紅利,為經濟增長創造動力。目前投融資機制創新改革已經在水電、核電、電信、鐵路等關乎國計民生,同時又是實體經濟重點的基礎設施領域有序展開。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領域,雖然已經在政策上明確允許社會資本準入,但各地在執行時仍然存在一些針對社會資本的“玻璃墻”。這些“玻璃墻”讓社會資本在一些投資領域屢屢受挫,以致投資信心受到影響。正因此,此次發改委方面負責人強調,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核心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市場準入問題,要建立公平的市場準入環境。二是創新投資方式,多方式吸引社會投資。比如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領域,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三是給投資者合理的回報預期。這三個問題的解決缺一不可。
在當前一些地方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產能過剩嚴重,地方政府投資放緩的情況下,加大吸引民間投資的力度將有利于穩投資,進而穩定經濟增長。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能夠重新激活國有部門并為其注入新鮮資金,逐漸為戰略性行業引入競爭,提高行業效率,可以說,這一改革不是稍加修改,而是意義深遠。伴隨市場準入等領域的改革不斷取得突破,不同所有制資本要素將實現高度融合發展,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的高效、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