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中國用十年時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風電產業后,也開始從粗放式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降低全壽命周期風電成本的方向轉變。不過,近日傳出了風電電價下調的消息,或幫助風電行業更好的市場化以及更健康的發展,但也有可能催生安全隱患。
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明陽風電等7家風電機組制造商向國外出口風電機組341臺,出口容量達69.24萬千瓦,同比增長51.1%和60.8%,創造了2008年有風電機組出口紀錄以來的最好水平。
應該說,風電機組的出口對于提升中國風電產業發展水平、釋放產能、避免單純的價格競爭、提升企業盈利水平等都有巨大意義,風電機組出口將是促進中國風電產業升級的催化劑,國際風電市場也將是造就一流風電企業的大熔爐。
事實上,經過近十年自主研發能力培育,中國風電機組制造企業推出了一系列適應不同運行環境需求的產品,包括低溫、濕熱、臺風和高海拔等環境下運行的機組,特別是滿足低風速區域要求的產品,有望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由風電機組出口衍生的風電設備運營維護市場,也正在帶動“中國服務”的出口。
統計顯示,中國當前風電機組年產能已高達4000萬千瓦,而國內市場年需求不超過2000萬千瓦,產能過剩嚴重。這說明中國作為風電機組新興出口國,既有面向全球市場的強大制造能力,也有拓展外需市場的巨大壓力。
中國用十年時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風電產業后,也開始從粗放式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降低全壽命周期風電成本的方向轉變。然而,在海外市場對技術、商務、法律、金融等方面更為嚴苛的要求,中國風電機組制造企業任重而道遠。
下調風電電價助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之快有目共睹,目前已成為我們國家的第三大電源。在火電、水電之后,風電已經超過核電。海上風電電價的出臺使2014年被定義為海上風電元年。但物極必反,在海上風電電價出臺不久,就傳出了風電電價下調的消息。
風電發展太快會被“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風電企業的盈利主要依靠的是補貼。很多企業如果不算政府補貼的那部分,凈利潤是虧損的。如今風電已經是第三大電源,其補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