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記者從每年一度的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4.3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的32%。其中,并網風電裝機容量為9581萬千瓦,占全球風電裝機的四分之一,完成新增裝機1800萬千瓦的目標。201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為1.2萬億千瓦時,占到全部發電的22%,其中,風電發電量為1500多億千瓦時。
2014年,風能產業從低谷中駛出,沿著政策的軌跡顛簸著沖向新的紀錄。“2014年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步子再快一點’是方向性引導,這是由環境治理和減排目標所決定的,價格調整又帶來了搶裝風潮,各種因素疊加使得2014年的裝機業績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點。從當前全國風電并網和運行情況來看,‘十二五’風電發展目標已完全可以保證。”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
風電裝機業績達到歷史新高點
會上,中國風能協會公布了最新統計出來的2014年風電裝機初步統計數據。
據悉,截至2014年底,我國風電出廠吊裝容量累計達1.15億千瓦,同比增長25.5%;新增出廠吊裝容量為2335.05萬千瓦,同比增長45.1%。
秦海巖表示,出廠吊裝容量是指風電場現場已完成吊裝工程的風電機組容量。具體而言,指廠家發貨到現場,施工單位完成該項目的最后一臺風機吊裝,即在統計范圍之內,不考慮是否已經調試運行或并網運行。“其含 義與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發電裝機容量和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發布的并網裝機容量是不同的。出廠吊裝容量的主要意義在于體現年度設備銷售市場狀況,是企業的年度生產量。”秦海巖強調。
“從發電量來看,2014年風電發電量初步統計為1500多億千瓦時,沒有達到預期的1800億千瓦時,并網裝機容量卻有達到預期值。雖然2014年的棄風電量和棄風率出現下降,可是‘棄風’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秦海巖表示。
此前,國家能源局已發布了2014年全國風電并網運行“成績單”:截至2014年底,我國并網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05小時。
對我國風電產業來說,2000小時是個檻,如果利用小時低于這個數,開發企業、電網公司、管理部門的壓力就會增大。2013年全國風電利用小時數同比增加了184小時,2014年卻驟降,專家們普遍將此歸結于受2014年來風情況較小影響。
對此,茶話會上發布的《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2014》顯示,2014年,全國地面1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較近10年平均風速(2004~2013年)偏小3.8%,是近10年來平均風速的最小年份。全國陸面7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約為5.5米/秒,比往年偏小8~12%,且風速明顯偏小發生在1~6月。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首席研究員宋麗莉表示,除了新疆中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區外,2014年我國多處地區風速和風功率密度比常年偏小。冷空氣頻次偏少、強度偏弱是全國平均風度偏 小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茶話會上,中國風能協會公布了2014年風電制造企業最新排名,該排名以企業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為指標,排名前10的分別為:金風科技(新增443.4萬千瓦)、國電聯合動力(260.05萬千瓦)、明陽風電(205.8萬千瓦)、遠景能源(196.26萬千瓦)、湘電風能(178.1萬千瓦)、上海電氣(174.36萬千瓦)、東方電氣(129.8萬千瓦)、中船重工(114.4萬千瓦)、運達風電 (89.8萬千瓦)、華銳風電(78.9萬千瓦)。
風電建設布局將調整優化
與風電建設數據的紅火相比,消納問題的解決卻未能完全跟上回暖步伐。
會上,相關專家透露,近日國家能源局要求天津、山東、河南、上海等省上報當地風電年度建設規模。按照工作計劃,今年上半年,國家能源局還將下達“十二五”第五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黑吉遼、內蒙古、甘肅、河北等在內的“三北”地區省份未列入本次上報核準計劃之列。“三北”地區受電網外送等因素制約,棄風問題突出。這意味著,2015年“三北”地區或不再新增風電核準計劃。
事實上,中東部地區已經釋放了一定的開發潛力,支撐了近幾年全國風電平穩較快發展。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裝機目標為1億千瓦,其中約2000萬千瓦屬于低風速風電開發。“十二五”風電項目核準計劃也已更多地向南方省份傾斜。
“當某一天棄風率不超過5%的時候,我國棄風問題也可以算是基本解決了。”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坦言,風電行業是高技術行業,技術創新和設備質量是永恒的課題。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朱俊生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風機制造商和風電開發企業不要老想著爭第一、爭龍頭。要去掉浮躁心理,踏踏實實地干。“希望風能這個行業也能進入常態化發展,平平穩穩,一直向前。”處于行業最下游的風電場開發商決定了整個產業鏈的生存境遇,消納不暢及拖欠補貼降低了他們的利潤。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分析,今年風電行業延續整體回暖形勢。全國風電裝機及并網情況增長較快,棄風情況有所好轉。風電項目核準、設備招標和開工建設規模都有較大增加。
由于規模越來越大、棄風限電問題、補貼不到位和CDM收益難以兌現,風電機組出質保后運維費的顯著增加,給開發商帶來較大的壓力,使開發商回款有可能遲滯,需要出臺風電機組出質保驗收標準進行規范。
秦海巖表示,2015年是能源革命頂層設計的開啟之年,在這一年里,不僅要完成“十三五”能源規劃的制定,還要提出清晰的中長期能源發展路線圖。“無論我們多么想使風電企業和產業永葆生機,但創新的出發點只有一個,就是提供符合當前和未來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