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風電行業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實現9581萬千瓦,同比增長25.6%,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容量的7%左右。
從風機吊裝容量(風電場現場已完成吊裝工程的風電機組容量,不考慮并網)看,中國風能協會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新增風電出廠吊裝容量2335.05萬千瓦,較2013年增長45.1%,累計裝機容量1.14億千瓦,比去年增長25.5%。其中金風科技(14.44, -0.23,-1.57%)以443.4萬千瓦裝機容量的絕對優勢蟬聯第一。
在2014年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環境治理和減排目標為風電發展帶來機會,風電上網價格調整又帶來搶裝風潮,多個因素疊加使得2014年的裝機業績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點。
另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數據,2014年新增風電并網容量為1981萬千瓦,同比增長32.58%,完成新增1800萬千瓦的目標;全國風電發電量1533.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85%,風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只有2.78%。
從風電利用小時數看,成績并不理想。2014年我國并網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05小時,同比減少120小時,吉林和甘肅風電平均利用小時分別僅有1501和1596小時,低于1900-2000小時盈虧平衡點。吉林能源局人士稱,當地風電資源豐富,但外送受限,棄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正考慮加大風電供熱等就地消納措施。
自2010年以來我國出現明顯的風電限電現象,2011-2013年棄風限電量均在100億千瓦時以上,2012年棄風量為200億千瓦時,棄風率均在10%以上。風能行業專家賀德認為,當棄風率不超過5%的時候,棄風問題基本解決了。風電行業是高技術行業,技術創新和設備質量是永恒的課題。
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任東明認為,風電大規模并網技術仍是瓶頸。現在我們送出通道不足,調風、調頻能力不足,局部消納能力不足,電網穩定性問題,控制管理問題,實際上都是落在技術上,都需要我們自主創新。
根據國家能源“十三五”規劃思路,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億以上,風電價格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根據行業機構預測,2030、2050年風電裝機可以達到4億千瓦和10億千瓦。此外,從遠期看,風電上網電價下降是大勢所趨。
2014年底,國家發改委宣布下調陸上風電上網電價,將第一類、二類、三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下調2分錢,調整后的上網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49元、0.52元和0.56元。價格調整適用于2015年1月1日以后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以及2015年1月1日前核準、但于2016年1月1日以后投運的陸上風電項目。
為追求高收益,此輪價格調整催生“搶裝潮”,一些項目業主不斷圈占資源,爭取項目早日投運。現階段,風電發展受價格調整、財政補貼、政策變化影響大,同時存在圈占資源、占而不開放的狀況。
為提高風電核準計劃嚴肅性,在“十二五”第五批風電核準計劃下發之際,國家能源局發文特別說明,列入計劃的項目當年內必須核準建設。過去已經納入核準計劃的項目,未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核準的,將取消核準資格。今后,核準計劃完成情況將作為安排下一年度建設規模的重要參考。
近期,國家能源局下發通知,取消一批風電項目核準資格,以規范項目開發管理。這些項目列入“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但未完成核準,共51個、226萬千瓦。被取消的項目包括華能、大唐、中電投、華電、國電五大發電集團所屬項目,也包括中廣核、華銳、中節能、三一電氣、北京天潤等能源投資企業。
能源局同時要求各省(區、市)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加強組織協調,落實項目建設條件,特別是電網接入條件和電力消納市場,督促項目單位深化前期工作,加快落實第三、四批核準計劃項目的各項要求,爭取在文件規定期限內完成核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