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 月,國家能源局發布 2014 年風電產業監測數據。令人略感疑惑的是 ,2013年至2014年中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與棄風率顯示出了不同的發展趨勢 :平均利用小時數下降了181小時,為1893小時 ;棄風率下降 4 個百分點,為 8%。按慣常理解,棄風率下降應該對平均利用小時數的上升起到反推作用,而2014年的情況竟恰得其反。據專家分析,2014 年平均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的原因,應該更多地受到了“小風年”的影響。
其實,該專家的推論是有佐證的。本刊從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2014年我國三北地區冬末和春季風速明顯偏小。風能資源數值模擬結果顯示,2014 年我國大部分地區70m高度平均風速與近10 年相比明顯偏小,其中北方地區和華南大部偏小4%到8%。與2013年相比,除新疆、青藏高原外,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70m 高度平均風速偏小,其中黑龍江西南部、吉林西部、內蒙古中東部、河北張北和山西等地風速偏小8% 到16%。
通過研究發現,這些區域常年以西風為主,但2014年2月至2014 年5月500 百帕環流場出現明顯的異常,貝加爾湖至鄂霍次克海附近為顯著的高度場正距平,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對流層底層盛行東風或偏東風,極大地削弱了氣候態的西風,從而導致我國北方地區風力明顯偏小。
細分到我國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來風情況可以發現,與2013年和近10年同期相比,蒙東和吉林西部風電基地2月到6月70m高度月平均風速明顯偏小 ;蒙西和河北張北風電基地1月到4月和6月70m高度月平均風速明顯偏小,5月平均風速偏大 ;甘肅酒泉風電基地1月到6月和9月到11月風速均偏低 ;新疆哈密風電基地3 月、6月和9月風速明顯偏低。江蘇風電基地全年70m高度平均風速與2013年和近10年基本持平,山東風電基地年平均風速略偏小。
除了對風況進行了分析研究,國家氣候中心還對我國2014 年8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的理論可利用小時數進行了測算。
“我們選擇了1.5兆瓦的風電機組數據,結合近 10 年這些地區的風速算出了理論發電小時數,并將可能存在的除風況因素以外所導致的停機時間統一按照 30% 進行折減,獲得了 8 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年理論發電總小時數年變化情況。”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朱蓉解釋。
2004 年至 2014 年,我國 8 個千萬千瓦基地的理論發電利用小時數波動為正負 7% 之間,也就是說,最少和最多理論發電小時數的波動區間為 14%。2014 年剛好是這 11 年間理論發電小時數最低的一年,而 2013 年則剛好是最高的一年。由于 2013 年是波峰,2014 年立刻遇到了波谷,使 2014 年理論發電利用小時數的下降表現得異常明顯。
同時,國家氣候中心將該數據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減排量后發現,8 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對二氧化碳的減排貢獻相對 2013 年減少了15%。減排影響最大的是河北和吉林,都超過了 20%。蒙東、蒙西均為 18%,新疆和山東分別減少了 6% 和 2%,江蘇相對略好。
其實,早在國家能源局發布 2014 年風電產業監測數據之前,關于“小風年”對 2014 年風電影響的話題就已經在“2015 中國風電新春茶話會”上備受關注。其中討論最熱烈的是,如何在未來能夠提前預測風電集中地區,乃至某風電場未來一年的風況、理論發電小時數和碳減排量等。也就是將這些有用的數據從“回顧”,提前到“預測”,以便業主更好地去管理風電場。
“在 2015 年之前風況的長期預報并沒有如此受到關注。” 朱蓉談到 :“因為 2014 年風特別小,使大家一下子意識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