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億美元投資、51份雙邊協議對巴基斯坦意味著什么,將為該國經濟發展及能源供應帶來怎樣的影響,本報記者采訪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和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亞敏。
中國能源報:“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啟動對巴基斯坦意味著什么?
劉宗義:一直以來,巴基斯坦能源和電力供應不足,油氣對外依賴度較高,國內電力設施相對陳舊、發電效率低下,嚴重阻礙著該國經濟發展。
習主席此訪的重中之重是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這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旗艦項目,也標志著兩國從過去側重戰略安全合作轉變為戰略安全與經濟發展并舉,將兩國關系推升到一個新高度。
對于巴方而言,這一系列合作不僅能改善其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更能有效緩解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起到顯著的作用。
中國能源報:能源項目是中巴合作的重點,這對保障巴基斯坦能源供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劉宗義:巴基斯坦油氣資源比較匱乏,少量油氣儲備也尚未提上開發日程。目前,巴基斯坦50%的能源需求依賴水電,油氣對外依存度高達70-80%,電力缺口達60-70%。
中巴電力合作將在緩解巴基斯坦電力短缺上發揮顯著作用。中國還將投入巨資建設從伊朗到巴基斯坦的油氣管線,該管線曾因為美國制裁伊朗而迫使巴基斯坦放棄。
周亞敏:能源供給的全面緊張是巴基斯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上面臨的突出問題。與中國能源合作將為巴基斯坦提供資金、技術以及管理支持,將帶動能源相關產業繁榮,通過可靠的政治互信確保穩定良好的發展前景預期。
單就巴基斯坦能源行業而言,與中國合作能獲益很多:首先,有助于油氣管線的建設,切實緩解國內油氣供給缺口持續擴大的壓力,保障化石能源供給和安全;其次,有助于增加發電量、改善電源結構、強化電網系統、提高供電質量、降低供電成本;最后,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技術水平,特別是在高效安全利用核能和大規模開發可再生能源等方面。
中國能源報:目前,中國企業投資巴基斯坦還面臨哪些障礙?未來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劉宗義:中國赴巴投資以國有企業為主,因為“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個示范樣板,涉及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做得最好的就是我們的國企,這并不是說私企沒有機會,但國企投資是中國對外投資的基礎和開路先鋒。
中國企業赴巴需要注意如下問題:首先,必須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做到公開透明,特別要注意環境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這要求我們對走出去的私企進行制度規范,也要求巴方對中國企業按照當地法律和風俗嚴格要求,不能因顧及中巴友好關系,就對中國企業放松管理。
中國企業也應該注意與巴基斯坦國內各大政治經濟集團處理好關系,與當地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溝通,同時必須切實做到投資和項目惠及普通民眾。
巴基斯坦國內安全局勢也是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挑戰,但巴方就此已經下了非常大的決心。中國企業入駐為巴基斯坦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巴基斯坦之所以動亂,恐怖主義、分離主義盛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發展落后,而中國企業進入能改善這種狀況。
中國能源報: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巴兩國首次嘗試合作的領域,中巴氣候變化合作有什么特殊意義?
周亞敏:目前,巴基斯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于中國的4%,該國尚未明確提出減排目標,擬在年底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提交草案。
巴基斯坦環保部門表示,近3年,洪水對巴造成了約1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有22.8%的國土面積和49.6%的人口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有研究表明,巴基斯坦是最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傷害的四個國家之一。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災害的經驗正逐漸豐富,中巴氣候合作將幫助巴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并使中方的成功經驗和實踐做法在南亞傳播,有助于實現“一帶一路”的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目標。
中國能源報:此次合作是否如某些西方國家認為的那樣,是中國借國有資本增強在亞洲的影響力?
劉宗義:中國和巴基斯坦是“鐵哥們”,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兩國關系十分特殊,是利益共同體,也是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中國國企入駐巴基斯坦有著自身的現實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巨大、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低,對中國來講,能承受這些的只有國企。
另外,由于巴基斯坦國家形勢不穩,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其他外資不敢進入。隨著中國資本大量涌入,將帶動亞洲新興國家和西方國家的投資,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和吸引外資都起到帶動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雖然中巴經濟合作沒有針對印度的意圖,但中巴深化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使印度壓力倍增:相比中巴460億美元投資,中國對印度只承諾投資150億美元;印度甚至認為,中巴間的某些合作項目涉及前者主權,比如克什米爾水電站建設;中國將向巴基斯坦出口核電項目,也牽動了印度敏感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