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企業目前已經在非洲可再生能源開發上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2014年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在埃塞俄比亞開發風力發電場,總裝機203兆瓦;中國光伏產品制造商晶科能源在南非建設了年產能120兆瓦的太陽能板生產基地,太陽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建設了一座容量100M W的太陽能工廠。
目前,超過20個非洲國家制定了正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的還制定了長遠規劃,比如肯尼亞《2030國家遠景規劃》。但是,除了非洲國家的內部動力和決心,可再生能源能否在非洲真正發展起來,還取決于技術轉移和國際資金支持。中國擁有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強大的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能力和充裕的資金支持,因此非洲國家積極主動尋求與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例如,埃及計劃2016年向中國私人投資者開放可再生能源和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
當然,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可再生能源開發還處在起步階段,主要的方式是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例如大型水電站工程總包)和設備出口(例如風力渦輪和光伏太陽能板)。在今后的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中,中國企業如何在光伏、風電、地熱等領域扮演投資、項目開發和合作伙伴的角色,更深度地參與非洲可再生能源開發將是新的挑戰。
第一,中國企業要建立在非洲投資可再生能源的風險控制機制。雖然近20年來,非洲政治和地區安全總體穩定,但非洲依舊是目前世界上投資風險較大的地區,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第二,要努力實現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本土化”。目前,除了央企和省屬國企外,廣大民營企業也十分熱衷于進入非洲可再生能源市場。由于缺乏對當地法律法規和商業文化的深入了解,跨國投資和經營中常見的“水土不服”和相關風險可能會在一定時期內凸顯出來,因此要加強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的經驗教訓的分享和統一協調機制,更快地實現“本土化”。
第三,要更加積極地參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企業在非洲應注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如通過培訓和雇傭當地勞動力,為非洲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非洲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些措施有利于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支持,反過來也將促進其在非洲當地的發展。
第四,中國企業走出去將重點支持非洲基礎設施,而非洲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非洲基礎設施重要一環。中國企業以并購、參股參與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而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與能源合作相配合。
林伯強(著名能源經濟學者,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