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風能由于密度高、設備輕量化、年利用小時數提高,理論上講,風電效益會顯著高于低空風電項目。因此,2013全球風能理事會已經做出預測,認為高空風能是新一代的新能源技術,高空風能可在不同程度上消除現有新能源技術的缺點,且具有新的優點,將部分代替目前巨額的傳統風能市場,是新能源領域的投資熱點和發展方向。
高空風能與我國的用電格局存在著天然的匹配。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曾對全球的風能密度做過嚴密測算,顯示我國的傳統風能資源(100米)主要分布在內蒙、吉林、新疆和東南沿海較為狹窄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與經濟中心距離較遠,造成了發電單位與用電單位地理位置不匹配(其它火電、水電等傳統能源亦有類似的問題)。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當高度超過500米后,風能密集地區便逐漸向東南沿海移動,在3000米到1000米范圍內,高空風能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正好集中在華東、華中、華南等經濟最發達地區,如果高空風能可以大規模收集利用,則無需耗費巨資建設長距離、大容量的輸電通道。
高空風電全球進入技術賽跑期
全球50多家公司投入巨資研發高空風電,技術路線不一,但總的來說高空風能技術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利用氦氣球等升力作用,將發電機升到半空中,在高空中利用豐富的風能轉化為機械能,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之后通過電纜傳到地面電網。
該類技術路線的缺陷主要是發電功率受限制,發電機功率增加,重量一般也會增加,升空難度加大;此外,由于系統整體較重,發電機組很難升到千米以上的高度,同時因為發電系統位于高空無法實現增壓,大功率情況下勢必使用大電流輸電,所以必須使用直徑較粗的導線。這無疑又加大了整個系統的重量,從而限制了該類技術路線的公司設備上升高度。氣球類技術路徑的風電設備升空高度多分布在300至500米的范圍內。
這一技術路線的典型代表為Altaeros energies 的高空風電系統“空中浮動渦輪”(BAT)。發電機被裝在一個巨大的充氦飛艇里,上升高度約為300米左右,BAT 利用高空的高速風流,發電量比地面風力發電裝置高一倍。
另一類技術路徑是將發電機組固定在地面,通過巨型“風箏”在空中利用風能拉動地面發電機組,從而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帶動地面的發電機轉化為電能。從而解決電纜和發電機的自重問題。
意大利KiteGen的MARS(Magenn AirRotor System)系統是該類技術路線的典型代表。MARS系統主要由高空的拖曳風箏和地面的發電設備兩部分組成。拖曳風箏和地面的風力渦輪機相連,并通過安裝在發電設備上的航空感應器來控制風箏旋轉的方向和路徑,以最大限度帶動地面渦輪機旋轉并發電。
該類技術路線的最大難點在于控制發電系統的穩定性。出于空域利用效率的原因,KiteGen的高空單元往往采取做“∞”字形或圓周運動來收集風能。對于控制系統而言,要不間斷改變風箏的運行軌跡,除了牽涉到空中坐標(X,Y,Z),還要改變俯仰角、傾角等共5個坐標,加之控制纜繩受空中擾流和纜繩自身延展性的影響,地面輸出動作傳導到空中單元往往容易“失真”,使得空中單元姿態控制難度很大。公司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軟件控制方面,KiteGen公司曾經一度有200多人的軟件團隊。而KiteGen早期的發電實驗,往往在空中運行幾分鐘之后就無法正常運轉了。至今,KiteGen空中單元控制方面的問題也沒有很好的解決。
2014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出了2014年可能改變世界的10大發明,其中Altaeros
energies公司研發的高空風電系統“空中浮動渦輪”(BAT)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