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建議,在風機質保期內,廠商采取人海戰術,配置了龐大維護人員,及時處理故障,維持合同約定的風機可利用率。而出質保后,運行商如沒有相應規模的運維技術力量投入,可利用率會明顯降低。
海上風電運維成本不斷加大
“海上風電常受到惡略的自然環境、復雜的地理位置和困難的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影響,運行和維護中成本過高。隨著不斷向遠海海域開發大型風電場,海上風電場的運行和維護成本不斷加大,海上風電場的運行和維護成本高于陸地風電場。”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理事長楊校生在2015中國風電建設形勢分析及后市場開發(北京)論壇上說。
目前我國在運行的風機已經逐步進入故障多發期。另外,當前我國陸上風力資源集中在北部地區,剩余可發展資源已比較有限,海上風能將成為未來風電主要發展方向之一,5兆瓦以上機組技術也已經發展成熟,海上風機將趨于大型化,這更為風電運維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在楊校生看來,海上風電運維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機組故障率高,維修工作量大。國內嘗試建造的海上風電項目,使用國產機組大多為陸上機組經適應海上環境改造而成,機組運行試驗周期短,沒有很好的試驗和論證,使用的風機在復雜惡劣的海上環境,故障率居高不下。二是缺乏大型維修裝備。潮間帶風電場海域特殊的海洋水文工況,大型設備更換需要使用專用淺吃水甲板駁船,潮間帶風電開發量太少,難于供養大型潮間帶專用船舶。如潮間帶風電開發結束后專用船舶改造用于普通水上施工,潮間帶風電場大型檢修時將無海上專用船舶可用。
事實上,我國目前海上風電開發的主場,主要布置在江蘇沿海,而江蘇沿海寬闊的灘涂及淺水海床。運維作業受潮汐影響明顯,既有臺風等惡劣工況,還存在較多的江淮氣旋大風,團霧、雷雨天氣,又有大幅淺灘,潮間帶各潮汐影響明顯,通達困難,交通設備選擇困難,海上維護作業有效時間短,安全風險大。
在經歷了風電并網電價下調,揭開特高壓建設序幕,電改提上日程,能源互聯網成為話題,2015年風電運維市場發展迎來了發展元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接近1億千瓦,而2020年裝機目標為2億千瓦———巨大的裝機量,意味著龐大的運營和維修市場。在大規模的風電建設之后,中國的風電場運維市場正日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