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時期人類的燧木取火,到工業社會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要能源,人類能夠獲得的能源種類越來越多。然而能源的更迭替代除了帶來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溫室效應加劇等一系列問題。
世界各國正在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努力,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并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前進的方向。中國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并對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進行了探索。
可再生能源擁有未來
6月8日,G7(七國集團,包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領導人在德國舉行的G7峰會聲明中稱,全球應在本世紀結束之前終止使用化石燃料。
此舉被譽為抗擊氣候變化的歷史性決定。
此外,G7國家一致認為,到2050年,全球的碳排放量應比2010年降低40%~70%。這和此前商定的目標相比,更為明確。
那么中國為降低碳排放做了怎樣的努力?
“長久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能源結構調整。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碳減排壓力的增大,我們迫切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未來幾十年,我們如何實現面向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清潔能源的轉型以及如何實現轉型。”美國能源基金會中國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蘆紅表示。
據她介紹,《中國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路徑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已經完成。這項研究由美國能源基金會發起并提供資金支持、國家能源局的指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牽頭組織并聯合多家機構共同參與。其目的是通過遠期的情景分析,為我國的能源轉型戰略提供參考和支撐。
作為《報告》的參與者之一,蘆紅表示:“2050年,我國各種大氣污染物排放至少較目前削減50%以上,達到發達國家當前水平或者回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
為達到這一目標,煤電用煤在2020年達到高峰即14.5億噸標煤,隨后逐年降低,到2050年用于發電的煤炭僅2.8億噸標煤。雖然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還將有所增加,但化石能源消費在2020-2025年間達到峰值,為37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碳達到排放峰值30億噸。而可再生能源發電將對燃煤發電進行全面替代,使電力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到86%。
根據《報告》,未來伴隨技術突破和成本的降低以及全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2020-2040年間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得到迅猛發展,平均年度裝機接近1億千瓦。
2050年將實現風電裝機24億千瓦,實現太陽能發電裝機27億千瓦,兩者發電合計為9.66萬億千瓦時,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成為未來綠色電力系統的主要電力供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