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浮夸、浮躁的社會風氣,是阻撓中國制造升級的外部因素,那么,沒有保持好節奏,陷入客戶標準、需求中無法自拔,這應該歸咎于企業本身。眾所周知,Made in China之所以世界聞名,最重要的標簽就是“高效率,吃苦精神強大”,網上常常流出一些關于制造業的故事,最具審美性的就是那些加班加點,大半夜不睡覺地搞生產的事兒。
這種精神固然讓人欽佩,也是我們一貫的傳統,事實上,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但顯然,勤奮精神并不能保證企業的長治久安,未來工業4.0時代,也不可能再靠“勤奮”重整雄風,畢竟,物質決定意識,那些自動化、信息化技術才是根本,現代系統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
過去10年,我們依靠人口紅利、環境資源在短期之內創造了虛弱的輝煌,但同時也放棄了品牌溢價能力。在面對西方國家的客戶時,中國制造能做的只能是不斷妥協利潤,為了生存,只能轉過頭來嚴苛地控制成本,自虐地提高效率,而且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應付客戶的訂單。
拿富士康為例,他們已經是世界頂級的制造業,在人員規模上更是全球TOP1,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管理體系,并積累了一些相關的技術專利,而且他們在心態上也比較淡定,總裁郭臺銘曾對外宣稱:絕對不涉足房地產領域,這使得其能不斷應對挑戰,手機的王座已經由諾基亞遷移到蘋果了,代工之王的位置卻無人能撼動。
但面對蘋果巨大的訂單時,富士康也會感到疲倦,需要全神貫注地工作來滿足訂單需求,客戶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升級的節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郭臺銘于2011年喊出來“百萬機器人”的計劃,如今三年期限已到,該計劃并沒有變現,我相信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但客戶訂單也絕對會有影響。
唯一讓人欣慰的是,蘋果嚴苛的標準以及巨大的需求,正讓整個產業鏈緩慢升級,為了吞下巨大的訂單,企業也不得不選擇升級,或者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可問題在于,只有具備實力的企業才能享受到這種“嚴苛”,更多的企業只是把自己逼瘋之后,轟然倒地。如果不知道這是什么狀況,就查一查春節前后的新聞網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