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從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來看,風力發電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性價比。”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項目總監PaoloFrankl近日表示,相較于傳統能源發電,目前全球部分地區陸上風電已經具備較好競爭力。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近期報告顯示,目前G7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產業首次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報告指出,即使在剔除政府補貼情況下,英國和德國風能發電成本和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相比也是最低。
據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今年9月發布的統計數據,該國今年第二季度發電量中,可再生能源發電所占比例已經超過25%,首次超過煤炭。
綜合成本以及碳排放量等因素,陸上風電在英國已經成為性價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
除英國外,目前德國陸上風力發電成本 (80美元/兆瓦時)已低于天然氣(118美元/兆瓦時)和煤炭(106美元/兆瓦時)。
全球風能理事會理事長KluasRave表示,隨著全球能源的快速變化,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越來越具有競爭力,在過去20年間,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成本一直以不同程度的速度下降,2015年全球范圍內的風電裝機已經達到約400吉瓦。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國家能源署等機構預測,到2020年全球裝機容量將會翻倍,從400吉瓦增加到800吉瓦左右。
全球陸上風電成本持續走低
從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場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全球陸上風電短期以及中長期的預測中,不難看出世界風電業已駛入快車道并向成為主流能源過渡。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陸上風電新增裝機達到15.8吉瓦,其中就有9吉瓦來自中國。
對于我國掛檔加速的風電產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要實現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的目標,大力發展風電是毫無疑問的。
在林伯強看來,核電建設周期長以及水能可能受潛能和工期限制,短期來說風電和太陽能對完成2020年目標所作出的貢獻應該是最大的。
目前就陸上風電開發成本來說,全球陸上風電平均度電成本降至約83美元/兆瓦時。
而部分地區煤炭和天然氣發電成本不降反升。
記者梳理發現,美洲煤炭發電成本已經接近75美元/兆瓦時,歐洲達到約105美元/兆瓦時,可見全球陸上風電平均度電成本已極具競爭力。
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周憶憶介紹,就平均度電成本最低的地區而言,拉丁美洲以及北美洲如美國、加拿大等國憑借其資源優勢占據領頭羊的位置,歐洲地區尾隨其后。
而成本最高地區仍出現在亞洲地區。
“亞洲地區和歐美地區的度電成本差距實際還是資源以及發電量問題。”林伯強表示,東南亞地區風資源相對于北美、拉丁美洲來說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東南亞地區風速條件差以及前期項目開發成本高,平均風電容量系數30%都不到。
林伯強認為,差距還體現在東南亞地區發不出電以及發電小時數低上。
據了解,美國新建風電場的利用小時數平均都在約3000小時以上,比亞洲一些地區高出一倍以上。
降低成本與企業利潤并行不悖
目光轉向中國,我國今年上半年風電新增裝機達5474臺,裝機容量達到1010萬千瓦,同比增長40.8%。
就陸上風電開發成本而言,目前已經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約為77美元/兆瓦時,低于燃氣發電(113美元/兆瓦時),但仍高于煤炭發電(44美元/兆瓦時)。
業內專家指出,相對火電成本而言,風電成本因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增多、技術升級換代以及風機價格下降等因素,致使傳統化石能源發電利用率降低,最終導致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不斷上升。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線路圖2050》,隨著風電技術進步和發展規模擴大,以及 煤電成本的增加,未來風電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在2020年前后中國陸地風電成本將達到與煤電持平的水平。
周憶憶預計,未來風機累計裝機量增加一倍,其價格將會下降9%,風電度電成本下降19%左右,到2025年風電裝機量將是現在的一倍以上,風機價格和風電度電成本也會與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對于風電產業來說,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發電量才能夠提高其經濟效益具備競爭力的關鍵。”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學院教授劉永前表示,風電成本涉及電力系統的每個環節,而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擴大規模都是必須降低風電成本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經驗表明,風電的發展依賴于政策支持。在降低風電成本,從而降低上網電價的過程中,要兼顧風電企業的合理利潤。
劉永前認為,要降低風電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要考慮其建設成本。
首先從風電場選址上需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著手考慮,做好當地風資源評估等前期工作。
其次,在建設階段需考慮如何降低設備采購成本以及接下來運行維護成本。
此外,現在我國風電行業的主力是國企,強調最多的是社會責任,任何企業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合理利潤,持續降低風電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風電產業健康發展且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