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五年里,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駛入快車道。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已提前完成風電“十二五”規劃目標。
井噴式的大發展既是亮點,亦是痛點。消納不暢問題本是舊聞,但持續惡化數據卻一次次讓舊聞變成新聞。
所幸的是棄風率較高的地區如甘肅和新疆等地,通過探索風電多途徑消納、擴展風電外送通道等方式讓行業頑疾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行業頑疾依舊難解
據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風電并網容量已經超過1.06億千瓦,成為我國各類發電類型中第一個完成 “十二五”規劃裝機目標的能源種類,在世界風電發展史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同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棄風175億元千瓦時,同比增加101億千瓦時,造成直接損失到年底或將突破100億元。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風資源相對富集的“三北”地區目前仍為我國棄風“重災區”。據了解,今年新疆風電平均棄風率已超過30%,是四年前的約8倍左右。
新疆并非孤例,據甘肅一風場負責人稱,該風場年累計限電比例超過40%,截至第三季度,該風場棄風量已突破9億千瓦時,超過約4億人民幣付諸東流。
“這類現象是多種因素、多年積累的結果。”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教授劉永前表示,電力系統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系統,發電、輸電、配電以及用電各個環節緊密耦合,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維整體規劃。我國電力系統頂層設計不夠,造成了系統中的組成部分相互脫節,限電棄風也因此愈演愈烈。
另外,多年以來,審批火電、新能源、電網的建設項目分別屬于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的多個部門,而他們面向的又是一個相同的系統,長期下來很難避免脫節。
目前經濟減速和結構調整使得電力需求減速,而電力裝機增速不減。
對此,業內人士擔憂,如果不能有效緩解日益嚴重的限電問題,“十三五”時期風電將會遇到更大的瓶頸。
政策保駕護航
對于風電消納問題,從國家層面一直高度重視。
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風電供暖通知,要求按照每1萬千瓦風電配套制熱量滿足2萬平方米建筑供暖需求的標準確定參與供暖的規模,鼓勵新建建筑優先使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并鼓勵風電場與電力用戶采取直接交易的模式供電。
時至10月,為了解決風電消納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試點的通知(暫行)》,(以下簡稱《意見》決定在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消納試點工作。
其中,《意見》明確指出,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一方面加強輸電通道和配電網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外送,擴大消納范圍;另一方面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傳統能源調峰配合形成局域電網,減少外送線路建設需求。
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建議,除了加大外送通道建設,解決風電能源地與電力消費優勢市場之間的距離以外,在棄風限電嚴重地區積極探索就地利用新途徑,開拓多種風電消納市場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