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5年,看似實體經濟遭受到一定的挫折,但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服務業已占到中國GDP的一半,實現對制造業的反超且升勢不減,并且我們很容易可以發現高科技相關的制造業發展也非常迅速。總體上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的快車道,也將會深刻的影響著風電行業。
2015年“風火同價”的政策得到確認,并實質上開啟;同時諸如“棄風限電”、“南方開發難度大”、“好資源難尋”,這些挑戰也并行存在。遺憾的是,某種程度上行業過于依賴政策,而這些年的政策調整主要影響的是開發商投資的積極性,但是一直沒有解決引導行業科學有序開發的目的。像類似“風電場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最優”這種業界的共識,但是卻沒有踐行共識的標準。像攔標價、一刀切式的發電量擔保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持續存在。
在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期間,金風科技武鋼董事長做了主題演講《風能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其間暢談能源轉型與能源互聯網,也對未來風電發展做出暢想。我們期待風電行業在2016年的發展出現真正的變革,這個變革不在于硬件的,而是在于行業抗風險能力等軟實力的提升。我們期待暢想能夠成為現實,辦法總比問題多。
視角回到相對微觀、但滲透性很強的風資源專業上來,2015年風資源從業者因“搶裝潮”帶來極大的工作量、大量風資源相關互聯網+產品的出現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同時,因為業界對風資源浮躁的認知、以及風電場開發的不科學和無序,也使得風資源從業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2016年,風資源同樣的需要面對機遇和挑戰,持續的保持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的雙軌并行發展,我們對總結現狀和展望未來,以此拋磚引玉,促進各方將風資源工作推向快速前進。
1 現狀
風資源專業亟待建立完善的科學體系
風資源工作貫穿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這是從業者研究達成共識的結果,然而迄今它并沒有完善的科學體系指導和規范工作的開展。
1、行業對風資源的認知亟待改善
筆者訪談行業風資源從業人員,并結合親身體驗,行業與風資源有兩個突出的矛盾點。一個是行業對風電開發容量和發電量的需求與風資源開發條件和風資源評估水平之間的矛盾;一個是行業對風資源評估的期望要求與風資源技術發展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點造成了需求側和供給側的不平衡、不協調,比如,為什么一定立那么多測風塔,旁邊不遠的不能用嗎?為什么同一個風電場不同人計算出來的發電量都不相同?為什么評估發電量與實際發電量相差甚遠?為什么運行風電場總有那么一些機組故障頻發或者欠發,是不是微觀選址的問題?為什么有的廠家很短時間就能計算出發電量,為什么有些廠家需要花費數倍時間?······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對風資源認知不足,風資源技術這幾年發展很迅速,需要跟上風資源目前發展腳步,避免被誤導。風資源也需要廣泛的發聲提高行業認知,同時專業人士更是應該正本清源,正確引導行業發展。
2、風資源技術標準的完善和更新
風資源工作的質量好壞,將直接對風電場的機組選型、發電量計算、機組穩定運行和維護帶來系統性的風險。我國的風資源測量和評估標準為2002年編制的,已經遠遠落后于現在的技術發展和行業現狀,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范也同樣非常陳舊。連再分析數據、中尺度數據都不被認可確實有悖行業發展趨勢,風電場測風的質量之差更是觸目驚心。再比如業主、設計院、機組廠家往往就某一項目得不到共識,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沒有可參照的行業標準,沒有一個符合當下、明確而且接中國地氣的指導原則來幫助行業健康有序的開發和設計風電場。這個現狀需盡快有所改進,畢竟10多年前的規范了,時過境遷了。
3、完善風資源學科體系建設
風資源牽扯的領域非常廣泛,大氣科學、氣象、流體、地質地理、數學、IT等,目前在大學教育階段并沒有針對性的學科設置。這種情況下行業需要通過與學界的合作,完善這個學科體系建設,讓風資源工程師的培養處于一種正規的方式,否則產生大量不合格的風資源工程師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們的一份報告很可能決定一項價值數億元的風電場投資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