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別被“風”光繁榮蒙蔽雙眼 主體能源真的是風電囊中之物?
2016-10-24
來源:i能源
瀏覽數:588
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風能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轟轟烈烈地開幕了。小編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不僅碩大的會場坐滿了,還有許多沒有座位的群眾只能站著,也是辛苦得很。
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風能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轟轟烈烈地開幕了。小編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不僅碩大的會場坐滿了,還有許多沒有座位的群眾只能站著,也是辛苦得很。
沒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在新國展正式展會開始的第一天,熱情的觀眾又把小編嚇了一跳。不僅進場安檢排起了長隊,連展會注冊區域也被擠得水泄不通。嗅覺敏感的黃牛立刻開始兜售起了原本免費的參觀證件,一個十塊,真是童叟無欺。要不說黃牛是對中國經濟最敏感的群體呢。
好了,玩笑開到這里為止,說回正題。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這一年的風能大會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今年大會上,風電要成為“主體能源”被頻繁提到。據某主機廠商透露,這也是能源局近一年來一直在吹風的話題。
主機廠商和業主對于十三五期間每年的裝機預測也比較樂觀,全部在20GW以上。2020年達到2.5億千瓦基本沒有太大問題。
無論從絕對數字還是占比的角度來看,十三五對于中國風電產業都稱得上是絕對的分水嶺。然而主體能源就真的如大家預測的那樣五年之后就是風電的囊中之物么?
政府曖昧的態度
18日的開幕大會上,李俊峰致辭的時候說了這么一段話:“我得知金風每年的給國家交稅達到22億元。”頓了一下之后,李俊峰主任又補了一句:“當然我不知道金風每年從政府能拿到多少補貼。”
李俊峰主任的話是想表明風電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批龍頭產業,為國家做出很多的貢獻。但同時也流露出一些討論這個產業似乎還不能完全規避開補貼問題的存在。
當然,即便是在完全純粹的商業環境中,補貼也不能說是惡魔。針對高技術研發、創新的補貼是會永遠存在的,也是必須的。對于風電產業來說,補貼反應出來是政府對于行業的態度和看法。
讓我們把視線適當移開,看一下光伏。最新的標桿電價出臺之后,行業內一片哀嚎。“提高一毛錢”成為了機會所有光伏企業、專家較為統一的觀點,在大家看來,調高一毛錢在合理范圍之內,又能為企業掙得更多收益、更重要的是時間。
時間軸拉得再稍長一下,還有光熱電價出臺的熱議。加上對海上風電電價的執著,我們可以看到,可再生能源行業在中國,在真正的平價上網、或者說競價上網之前,政府的角色永遠舉足輕重而且無可替代。
然而從這兩天在網上瘋傳的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處長李鵬在風能大會上的講話我們可以看出,政府本質上是鼓勵類似光伏行業當下價格戰這樣的行為的。因為這是風電、光伏降低電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看看海上風電就清楚了。“因此我們提出了到2020年確保并網500萬千瓦,力爭開工1000萬千瓦的規劃目標。”對于現在的中國風電行業,500萬千萬是多么小的一個目標?當政府決心不再政策大量傾斜某個產業、尤其是直接經濟支持的時候,這個產業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繁榮背后的泡沫
從某種意義上說,展會的熱鬧與否,實際上也是這個行業的晴雨表。最明顯的例子發生在2012年,彼時的風能大會不說門可羅雀,也是門庭冷落。除此之外,好像風電都還不錯。
中國的風電有多繁榮?
2015年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增長量是電力需求增長總量的兩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能源需求增長已經可以完全被可再生能源所覆蓋,甚至是已經完全被風能發電這一項所覆蓋。
撇開日漸減少的政府支持,風電自身的問題在繁榮的背后實際上并沒有得到任何緩解。這個問題不是我們常說的棄風限電,而是質量問題。
要說中國風電行業在過去短短十年時間里最戲劇化的事情,莫過于華銳風電的迅速崛起和迅速隕落。伴隨著華銳風電跌落神壇,和它一起倒下了還有短時間內被大量豎立起來的風機塔筒。
如果從2006年風電裝機開始爆發式增長算起,2011年是首批風機的第一個五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風機質量問題開始頻繁見諸報端。2011年9月,因為風電事故頻發問題,國家能源局曾組織對國內的風電質量問題展開專題調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當年表示,能源局將建立風電設備質量監管體系,包括風電事故報告制度和評價體系。
然而,又一個五年過去了,風機故事并沒有減少。年初,大唐兩臺風機的倒塌還引發了一場供應商的撕X大戰。
華銳的倒下,代表了產業不合理擴張的惡果,為整個風電行業在資本市場樹立了極強的負面形象;而風機的倒下無疑會讓風電的負面形象擴散到更大的公共領域。
一個風場的盈利周期一般按照二十年計算,而根據中國的經驗來看,恐怕剛剛到五年出質保期,風機就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質量問題。
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卻有著這樣令人堪憂的質量安全問題。即便是不考慮頻發的事故會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從公眾形象的角度看,這樣的風電恐怕都和中國主體能源的定位不符。
質量問題還會引發一系列影響。在重視安全生產的中國(不論過去,至少現在重視程度很高),安全問題往往會成為一票否決制。隨著風電裝機規模的擴大,如果質量問題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很好的遏制。政府對風電的態度可能會有180度的轉變。
過剩的陰霾
對于風電來說,過剩有兩個點。一是風機產能的過剩,另一點是全國電力供應的過剩。第一點暫且不說,在中國沒有哪個行業不過剩。而且一定程度的過剩客觀上也能夠促進競爭。
對風電更危險的是電力過剩。
為什么?
上文我們已經看到了,風電新增實際上已經可以滿足中國電力需求的增長。當然,2015年是特例,我們不可能保證以后每年中國電力需求的增長都維持這么低的水平。但是風電+光伏的新增量未來無疑會越來越多。
風險來自火電。這當然包括煤電,盡管今年一年到頭能源局都在發布調控煤電的文件。但是這還是無法阻止已經在建項目的推進。包括許多已經拿到核準和環評項目。在文件中有這樣一句話“2016年建設的停建;2015年底前開工建設的,適當調整工期,把握好投產節奏。”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是覺得能源局這明顯有甩鍋的嫌疑。項目都是自己核準的,現在反過頭來讓企業不要建設,已經開工的要“把握投產節奏”。想讓人延遲投產就直說好了,這樣拐彎抹角,怎么都有種“既要當XX,又要XXX”的感覺。
我這是在擔心更嚴重的棄風限電么?實際上并不是。風電的“敵人”是煤電,甚至也有光伏。但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
平價上網是壓在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頭上的大山。而這又是唯一的一條道路。5到10年把電價降低20%到25%,主機商對此就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自信能夠達到,有人表示降低電價應該是全產業鏈的責任,不能都拿設備開刀。
這里我們無需點名是哪些企業做出如此表態。但是對于風電來說一致對外才是最急迫的。
今年的光伏大會和風能大會打起了相同時間段的擂臺。目前的產業格局也頗值得玩味。光伏價格戰熱鬧非凡,大企業恨不能每個領跑者項目都刺刀見紅。
風電這邊呢?看起來熱鬧非凡,不過大家都用上了“穩健發展”這樣的修飾語,產業格局也有了些許固化的意思。
這是可怕的,想象一下,也許光伏會因為價格戰死掉一批企業。但是電價降下來,就很難升上去。無形中,是不是光伏就比風電更快實現了平價上網呢?遠景能源CEO張雷以前常用摩爾定律來形容技術進步之快。光伏未來的發電效率和風電一樣值得期待和暢想。
真到了那一天,風電如何競爭?
- 閱讀上文 >> 可再生能源和風電發展不再規模至上
- 閱讀下文 >> 歐洲推出“自安裝”海上風電機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