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新經濟增長點,但問題在于,拿什么來支撐這一美好前景呢?現在好多地方都在大上新能源項目,其理由無非是資源豐富,但光有資源是不夠的,還應該考慮當地的市場、價格以及成本。”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
在太陽能領域,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頭號太陽能電池生產國,但內需市場并未實質性啟動,體現不出規模效應。在全國百萬千瓦級別的電池產能中,只有約10萬千瓦的電池產品用于國內裝機,其余都用于向德、美、日等太陽能發達國家出口,實際上消耗了巨大的能源。
專家透露,在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主要存在三大隱憂:技術、成本、安全。這一方面是由于標準缺失,行業門檻低;另一方面政府與企業在治理、監管、補貼扶持、市場管理、消費接入等方面的配套不完善,不少項目表面是新能源的創造與推動,實則是二次污染、浪費,環保代價、資源代價及市場代價非常嚴重。
“目前,國內的新能源產業面臨兩大問題,一個是量小,即還沒有大面積鋪開;另一個是在價格上沒有優勢,新能源企業投入多,但賺錢難。因此,國家在政策上要適當傾斜,要么把電價提高,要么給予補貼,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地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林伯強說。
針對制約新能源發展的瓶頸,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一份報告建議,采取以下三個措施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完善政策體系,改善新能源開發利用的政策環境和市場條件;逐步建立促進新能源發展的研發投入機制;注重與傳統能源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