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技術國產化引發代表委員關注。
“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我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不靠改革創新沒有出路。我們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素質較高的勞動力,有最大規模的科技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能。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人力人才資源為支撐,加快創新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能源技術創新在能源革命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擺在能源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來,我國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顯著提升,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能源技術示范工程,但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和引領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兩會期間,記者就發電技術國產化瓶頸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人士,共同探討從體制、機制、研發等方面推進發電技術國產化。
發電技術國產化瓶頸待解
“具體到實際項目中,由于首次國產化設備成本高等原因,一些可以在國內生產的設備、部件和原材料還是大量從國外進口,國內制造企業所取得的國產化制造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硯國在今年提交的建議中指出。
據鄭硯國介紹,近年來,核電技術國產化在研發、制造等方面獲得了積極推動。2016年,“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科技專項進入全面驗收階段,“華龍一號”關鍵設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核電科技研發和裝備制造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CAP1400屏蔽電機、主蒸汽隔離閥、大口徑爆破閥,華龍一號蒸汽發生器、控制棒驅動機構等的研制成功,使得AP/CAP及華龍系列三代核電自主化及設備國產化能力大幅提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研發和應用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自主化燃料組件的研制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與此同時,尚有部分核電關鍵設備(如核級儀表、穩壓器先導型安全閥等)還需加大研發力度,提高國產化能力。”鄭硯國在兩會代表住地向記者表示。
在火電領域,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火電“三大主機”的國產化取得重要進展,已完全能夠自主設計制造,但高端泵閥(比如高端調節閥、爐水循環泵)和四大管道(比如P92鋼管)這些被喻為我國火電技術國產化“最后一公里”的輔機設備、材料、零部件主要還是依賴進口。
“寶鋼特鋼與河北宏潤核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宏潤核裝)聯合生產的P91、P92鋼管某些性能指標還優于進口產品。”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程世長向記者表示。
“之前看到過的行業統計,調節閥領域某年度銷售總額超過了250億元,進口品牌總額達135億元,進口調節閥幾乎壟斷了所有中高端產品。”天津奧美自動系統有限公司(簡稱奧美)董事長卓杰偉曾向多位兩會代表、委員介紹過這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