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的風電企業只要購買生產許可證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產出產品,門檻的確太低。”承德一家風電場的相關負責人說,“進口的設備雖然貴,但是質量好,我們用國產的風機,維修頻率大大高于進口風機維修的頻率。尤其是國產風機的齒輪箱、主軸、液壓缸等電機元件的損壞問題比較嚴重。”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風電機組的運行條件是在野外能工作20到25年不出事故。目前來看,國產的風機很難達到這個水平。
顯然,研發質量和設備質量已經成為我國風電制造商們急需提高的核心能力。
海關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共進口風力發電機組976臺,總金額超過9800萬美元。數據背后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快而不強的現實——真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多,關鍵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這也是我國風電設備產業在上半年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135.7%的高速增長下,進口額仍近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行業門檻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在風電制造企業的技術標準建立和產品檢測認證方面的管理體系需要抓緊完善。”游敏說。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國家電網公司早就呼吁由中電聯修訂相應的并網技術標準,去年中電聯已經向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申請計劃立項,但一直未批,目前正在著手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歐洲風電為代表的國際風電產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技術標準,以及涵蓋設計評估、質量管理體系評估、制造監督和樣機試驗等環節的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制造和采購提供了技術安全保障。
“如果風電制造企業有了明確的強制性準入門檻后,那么將淘汰一批技術不高,實力不強的風電制造商,風電設備市場由此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游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