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明陽風電集團與世界頂級風能重點實驗室——丹麥里索(Risoe)風能實驗室在丹麥Roskilde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展開戰略性合作,在風能開發與優化、風資源利用、風光互補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
姜謙指出,目前我國風機制造商多數采取購買國外風機公司生產許可證的方式,但許可證僅是張總裝圖,零部件還是需要自己研發,國內企業的制造水平使得國產零件跟歐洲零件有很大差距,設備整體性能很受影響。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只能重新設計總裝圖,這又需要一大筆錢。
而與歐洲的設計公司聯合設計風電設備,是目前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早在2006年明陽集團與德國Aerodyn公司合作,但是知識產權是屬于明陽風電。在2007年樣機制造完成之后,明陽風電該產品還獲得了德國的認證。
姜謙指出,從長遠來看,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突破技術瓶頸當然是一大趨勢,但在自身實力不夠,條件不成熟之時,選擇與歐洲的設計公司聯合設計,并取得知識產權應該是一條捷徑。
提高門檻是必然之舉
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廠商截至2009年3月已經達到67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27家、民營23家、合資8家、外資9家。另外,風葉生產企業50多家,塔筒生產企業則有近100家。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個新的產業中,中國企業的思維模式還是規模制勝,這是最原始的一種模式。
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企業涌入,關鍵在于產業的進入門檻太低。目前國內的風電企業只要購買生產許可證和零部件,很快就可以生產出產品,但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卻得不到保障,維修頻率大大高于進口風機維修的頻率。尤其是齒輪箱、主軸、液壓缸等電機元件的損壞問題比較嚴重。
相比來看,歐洲風電設備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電機組整機和零部件技術標準,以及涵蓋設計評估、質量管理體系評估、制造監督和樣機試驗等環節的認證體系。在技術創新的同時,把相對穩定機型和頻譜、避免機型出現混亂、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換性、提高可靠性和穩定性、降低發電成本作為重要目標。
姜謙認為,進入門檻太低是國內風電設備產業出現過剩產能的重要原因,而國務院此次的調整目標也是直指這部分產能。唯有提高進入門檻,才能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聯姻資源重地是大勢所趨
8月21日,湘電集團與甘肅省直相關部門、部分市政府、相關企業司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和共謀發展的原則,簽署了戰略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