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已經把低碳經濟納入總體發展戰略,并一直為實現控制溫室氣體的自主行動目標,為可持續發展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003年,英國政府發布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經濟”。從那時起,“碳足跡”、“低碳技術”、“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中國的高層領導和專家學者對低碳經濟的關注程度也與日俱增。
時值歲末,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閉幕,結合我國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的自主行動目標,中國人對如何走“低碳”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煤炭占能源消費的70%,中國減碳成果來之不易
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于傳統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低碳經濟的本質就是降低以二氧化碳為主體的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構成中,煤炭始終占到70%左右的比重,而發電是煤炭消費的主要流向。許多人擔憂,在這樣的國情下,中國如何減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提高煤炭發電的能效和潔凈化水平”——這一判斷并非出自個人之口,而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09年發布的《煤炭可持續利用與污染控制政策》報告中的表述。
一組數據支持著這一判斷:到2008年底,中國電力裝機容量達到7.92億千瓦,其中煤電6億千瓦。煤電中3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機組已占50%以上。通過上大壓小,中國火力發電提高了平均效率,2008年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已降到349克標準煤,低于美國和德國2005年的水平。
報告還提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5407萬千瓦,已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規劃關閉5000萬千瓦的任務。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都決定了中國在煤炭消費領域的“低碳”實踐不可能一步登天,能做到這樣已經相當不易。
這一不易,也使我們在提高煤炭利用能效和潔凈水平的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水電、核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2008年底我國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達到了9%,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風電裝機容量居世界第四位。這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成果,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貢獻。
提前實現2010年森林覆蓋率目標,森林碳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