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風電設備行業產能過剩一直是大家近期關注的焦點,但各界針對風電設備行業的爭論主要還集中在“是否過剩”和“過剩是否合理”上,其實,如何充分利用風電資源,解決風電設備產能過剩,避免更多的浪費,才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發展還存在整機設計技術不強、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薄弱以及技術路線不明晰、產品標準不完善、檢測認證體系不健全等內在和外在矛盾。因此,將風電設備列為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行業,與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能過剩行業不完全一樣,整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大而不強,生產制造過程中的關鍵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這也是我國風電設備產業在上半年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的高速度下進口額卻仍近億美元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風電產業主要是通過引導和調控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把風電裝備制造業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目前,風電企業的技術突破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落后的技術產品以及非準入企業產品應嚴格禁止進入市場;對自主研發2.5兆瓦及以上風電整機和軸承、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等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大力加強風電技術路線和海上風電技術研究,引導風電企業實現技術突破。
政府對風電設備制造產能過剩的確認將有利于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升級,形成良性競爭和實現優勝劣態。另外,還可以對已經進入或即將進入低端風電機組設備制造的企業起到警示的作用,減少不必要的資源和資金的浪費。
在我國大力發展風電是必然的趨勢,無論從能源供應還是從環境保護上都將是利大于弊。其發展優勢和廣闊前景也是顯而易見的,抑制產能過剩是政府在產業發展繁榮時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觀職能,對發展過快,生產過熱現象予以制止和引導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從長期發展上看,對實現市場規范化、促進產業升級、加快規模化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并不會限制風電產業的發展。
宏觀的產業調控將對風電設備行業的發展帶來利好因素,一方面有助于一線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技術和產能落后的企業將被市場梳理出局,另外,二線企業則根據各自的發展狀況或者存活或者被淘汰。
風電設備企業應“走出去”
我國風電市場從發展初期到現在經歷了幾年的時間,在內資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也不斷涉足于中國市場,他們在帶來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爭奪著本土市場。面對逐漸飽和的國內市場,中國的風電設備廠商要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應放眼國際市場,大力開發出口產品,制定符合全球風電市場發展的企業策略。
事實上,早在2007年華儀風能開發有限公司就已經是這一行業中先吃螃蟹的企業了,該公司通過超前的企業發展策略率先將自己的產品打入智利;同年,廣東明陽風電技術有限公司也將其1.5兆瓦變槳變速雙饋式恒頻并網風力發電機組出口美國,該公司出口澳大利亞的項目也在近期有了眉目。
國內風電設備企業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出口將是必然趨勢,適應國外風電產業的發展將是國內風電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不同,其市場規則也不盡相同,作為外來企業如何去適應一個新的市場規則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美洲、非洲等國際市場都已經有我們的足跡,說明部分國內企業已經適應了國外市場的運行規則。今后將會有更多的中國風電企業涉足全球市場,開發新的領域,化解國內風電設備產能過剩的矛盾。
全面競爭將轉戰海上風電設備市場
在2009年6月底舉辦的“中國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上,外資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宣布在中國成立海上風電業務辦公室。把中國的海上風電場視為未來全球最重要的風能市場之一。
即將涉足中國海上風電領域的,并非維斯塔斯一家。早在今年5月份,西門子耗資5.81億元人民幣在上海成立西門子風力發電葉片(上海)有限公司。西門子是海上風電領域的領先者,他不但具有不需要粘和的風葉專利技術,還有海上風電并網技術。西門子上海風葉廠生產的2.3兆瓦及3.6兆瓦兩款葉片可同時滿足于陸上及海上風機。除了眾多跨國公司在時刻準備進軍海上風電,中海油此前也曾涉獵海上風力發電。
海上風電資源要遠遠豐富于陸上風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海1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約1億千瓦,近海2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約3億千瓦,近海30米水深的風能資源約4.9億千瓦。這一數字為我國陸上風電可開發量的3倍,這樣一塊未被開墾的領域深具誘惑力,因此,未來幾年的風電行業競爭必將轉戰海上市場。